欢迎访问《安徽农学通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 第31卷, 第13期 刊出日期:2025-07-15
  

  • 全选
    |
    粮食作物
  • 曹向虎, 赵跃华, 李运超, 王运启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皖北地区砂姜黑土区域小麦氮、磷和钾肥的利用率,以小麦品种厚德麦981为研究对象,设氮、磷、钾肥配施区(NPK)、无氮肥区(PK)、无磷肥区(NK)、无钾肥区(NP)和空白区(CK)5个处理,测定小麦在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并计算产出投入比。结果表明,NPK处理小麦的株高、茎粗、穗长和穗粗的表现均较优,分别为78.7、0.69、9.2和5.0 cm;NPK处理的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77.51万穗/hm2、33.42粒/穗、45.61 g和8 790 kg/hm2;NPK处理的小麦籽粒、秸秆和植株养分吸收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42.57%、19.67%和44.13%;NPK处理的小麦产出投入比最高,为4.79。说明本试验条件下,氮、磷、钾肥料的合理配施能有效提高小麦产量,适宜在研究区进行推广应用。

  • 胡先进, 胡仁健, 翟耀东, 江道元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5-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提升再生稻产能,在安徽池州贵池区开展了生物有机肥配施新型肥料试验,设6个处理(A,生物有机肥7 500 kg/hm2+氮能复合肥450 kg/hm2+氮能尿素150 kg/hm2;B,生物有机肥5 250 kg/hm2+氮能复合肥450 kg/hm2+氮能尿素150 kg/hm2;C,生物有机肥3 000 kg/hm2+氮能复合肥450 kg/hm2+氮能尿素150 kg/hm2;D,生物有机肥5 250 kg/hm2;E,氮能复合肥450 kg/hm2+氮能尿素150 kg/hm2;F,不施肥),对各处理水稻分蘖动态、产量、种植效益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配施新型肥料可提高水稻分蘖率和成穗率,以处理B的头季稻分蘖率最高,为600%。处理B的再生稻有效穗数、穗长最高,分别为501.72万穗/hm2、21.08 cm,水稻合计产量最高,为15 857.25 kg/hm2。经济效益以处理E最高,为32 158.67元/hm2。肥料农学效率以处理B最高,为11.73 kg/kg。同时,生物有机肥配施新型肥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以及食味品质。综合来看,推荐以生物有机肥5 250 kg/hm2+49%氮能复合肥450 kg/hm2+46%氮能尿素150 kg/hm2的比例施用,其水稻产量和品质均较佳,经济效益较高。

  • 薛炳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0-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典型田块调查以及监测站监测等方法,于2024年12月24日至2025年1月3日在安徽阜南县开展小麦苗情及土壤水分状况调查。调查发现,研究区小麦苗情整体良好,一、二、三类苗面积分别为4.40万、3.03万、1.10万hm2,分别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51.6%、35.5%、12.9%。研究区土壤墒情整体呈中度亏缺,监测点A、F的0~20 cm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67.12%、60.70%,土壤墒情为轻度偏低,其他监测点均为中度亏缺。基于此,提出控旺促壮(机械镇压、梳苗、喷施叶面肥和化控调节剂)、因苗补墒(浇灌越冬水补足土壤墒情)、防控病虫草害(监测并适时施用对症药剂防治小麦纹枯病等)、防寒抗冻(寒潮到来前1~2 d,喷施磷酸二氢钾+胺鲜酯+黄腐酸水溶肥)等田间管理措施,以保障小麦安全越冬。本文为相似区域小麦产量及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 钱艳杰, 罗冬生, 王杰, 柳意能, 王永辉, 王少希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3-1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适合湖南长沙地区的双季稻熟期搭配模式,分别在浏阳市北盛镇(A)、长沙县春华镇(B)、湘江新区白箬铺镇(C)和宁乡市回龙铺镇(D)搭配种植杂交水稻早、中、迟熟水稻品种(早稻:欣荣优123、陵两优1785、兵两优309;晚稻:恒丰优金丝苗、泰优农39和Y两优911),测定其生育期、产量、生态适应性和效益。结果表明,不同熟期搭配在各双季稻区均能顺利完成生育进程;早稻、晚稻产量和双季总产量在不同双季稻区间存在差异,以晚稻产量高于早稻,说明晚稻产量稳定性与生态适应性较强;以迟熟早稻+迟熟晚稻模式种植的经济效益最高,其次为中熟早稻+迟熟晚稻、迟熟早稻+中熟晚稻模式。综合来看,迟熟早稻+迟熟晚稻搭配方式在研究区不同双季稻区的产量及经济效益较高;但晚稻生育期较长,易受到寒露风影响,存在安全齐穗风险,可能导致产量不稳。因此建议各地因地制宜采用中熟早稻+迟熟晚稻搭配模式,同时采取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等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以实现双季稻平衡增产。

  • 经济作物
  • 孙丽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9-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皖豆37在安徽太和县的种植实践,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并分析了种植效益。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合理轮作,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块;推广“秸秆还田+隔年深翻”技术,构建三沟(主沟、腰沟、厢沟)配套的排水系统;挑选籽粒饱满、纯净的种子,选择35%多克福种衣剂、硼砂、根瘤菌剂等进行拌种;6月10—20日,选择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机进行播种,播种深度2~5 cm;种肥同播并侧深施基肥,初花期、鼓粒期追肥,采取滴灌方式适时补充土壤水分;苗前封闭、苗后茎叶防除杂草,适期适药防治蚜虫、豆荚螟等病虫害;植株叶片90%脱落、豆荚呈黄褐色、摇动植株有响声时,采用纵轴流联合收割机收获。皖豆37在研究区配合高产栽培技术种植,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产值19 575元/hm2;净收益15 735元/hm2)、生态效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高)和社会效益(示范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本文为黄淮海地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 傅献忠, 张炜, 刘厚诚, 王行, 王军, 樊苗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22-2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验证微生物菌剂对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在苗期(A,不拌入微生物菌剂;B,基质中拌入“苗健壮”微生物菌剂1 500 g/hm2;C,基质中拌入“苗健壮”微生物菌剂3 000 g/hm2)和移栽期(D,移栽时不淋施微生物菌剂;E,移栽时淋施“菌小白”微生物菌剂7 500 g/hm2;F,移栽时淋施“菌小白”微生物菌剂15 000 g/hm2)开展了不同微生物菌剂施用量对烟株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育苗基质中拌入微生物菌剂(1 500~3 000 g/hm2)后烟苗的束缚水与自由水比提高了6.10%~6.46%。移栽时淋施微生物菌剂(7 500~15 000 g/hm2)能改善烟株的农艺性状,其须根干重增加50.53%~53.87%,根系活力提高15.91%~16.78%,叶片氮含量提高12.58%~14.57%;同时,微生物菌剂处理提高了烟株的过氧化物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活性,大田生育期延长5 d。综合来看,合理施用微生物菌剂能促进烟株早生快发,提高肥料吸收利用率,培育发达强壮的根系,增强烟株的抗逆性;以育苗基质拌入“苗健壮”微生物菌剂1 500 g/hm2,移栽时淋施“菌小白”微生物菌剂7 500 g/hm2为宜。

  • 格桑曲珍, 扎西顿珠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27-3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辣椒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收集、整理与评价,抗性鉴定,品质研究,表型性状,保存技术以及开发利用6个方面。辣椒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与评价方面,其主要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湖南省农科院等单位协同收集,已有超过2 000份的种质材料入库,并对其关键的园艺性状、经济特性以及抗病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抗性鉴定方面,悬浮孢子液灌根、离体果实接种、田间抗性评估等方法是辣椒抗性鉴定的基础手段,有利于获取抗性材料;品质研究方面,通过对辣椒果实成分的检测、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实现品质性状的精准定向改良;表型性状方面,辣椒的表型特征在种质资源中展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保存技术方面,干燥器结合硅胶与塑料袋的保存方法适用于短期保存,利用低温冷藏设施与除湿设备,可实现更优的中长期保存效果;开发利用方面,辣椒通过鲜食、制干及调味品加工、泡渍、加工提取等利用途径,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及化妆品等行业。本文为辣椒种质资源创制及特色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 毕瑞芝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32-3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分析了大棚黄瓜的种植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措施。其种植技术包括选择丰产、抗病、耐低温弱光、商品性好的早熟品种;北方地区春季大棚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初育黄瓜苗,外界气温稳定在15 ℃以上时定植,播种前采取温汤浸种消毒;施足底肥,定植后白天温度控制在25~32 ℃,夜间15~20 ℃,根据植株生长需求进行适时浇水和追肥。大棚黄瓜常见病虫害有霜霉病、白粉病、疫病、蚜虫、红蜘蛛等;病害防治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摘除病叶、进行土壤消毒,适时喷施58%甲霜灵锰锌等药剂;虫害防治措施包括覆盖地膜、喷施苏云金杆菌、释放天敌生物等。本文为推动大棚黄瓜绿色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 生态环境·植保
  • 杨博添, 张植元, 王雄延, 陈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35-3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黑石河流域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及河流整体健康水平,设置C1~C6共6个采样点,于2023年10月调查该流域的水体理化性质、浮游植物、大型底栖动物和鱼类保有指数等指标,并对其水体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黑石河流域水质标准为Ⅱ类水质标准,赋分为90分;浮游植物的总平均密度为34.11×104 ind./L,其中C6浮游植物密度最低,为4.08×104 ind./L,C4浮游植物密度最高,为92.91×104 ind./L,平均赋分87分;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BIBI)均值为1.21,赋分为80分,其中,C4与C5采样点BI指数分别为6.54和6.62,该采样点河段分别为轻度和中度污染,其余均属于清洁河段;鱼类保有指数达到80%,反映出该水体中鱼类资源群体结构发生变化。综上所述,黑石河流域水生态健康状态良好。

  • 李兵兵, 程龙, 张红, 张付海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40-4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安徽东北部(33 °18′—34 °38′ E,116 °09′—118 °10′ N)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特征及来源,基于2023年1—12月该区域城区大气VOCs的连续监测数据,探讨了VOCs化学组成及其特征,并采用比值法和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VOCs来源解析。结果表明,2023年该区域大气VOCs年均体积浓度为33.3×10-9,其中烷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是VOCs中占比最高的组分,VOCs月平均浓度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特征,最高体积浓度是最低的2.9倍。该区域大气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年均值为183.5 μg/m3,其中OVOCs和烯烃对OFP的贡献较大,分别占比44.8%和34.3%。该区域大气VOCs中有34种物种具有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AFP),其中芳香烃对AFP的贡献达97.9%,冬季AFP最高,贡献最高的3种物种为苯、甲苯和间/对-二甲苯,三者占比之和达80.5%。比值法表明该区域大气VOCs主要来自燃煤源和区域传输;PMF解析结果表明VOCs主要来源于燃烧源、工业排放源、溶剂使用、机动车排放源和油气挥发源等。因此,燃烧源等5类挥发性气体为该地区大气VOCs的重点监测源,为相关地区大气特征监测提供参考。

  • 余波, 李莲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47-5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补偿价值计量是精准实施生态补偿政策的基础。本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为研究对象,针对区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测算问题,采用环境重置成本法结合定性分析与量化评价,选取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土壤保育等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指标构建评估模型,核算2022年该区域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结果表明,2022年研究区森林生态功能总价值为17 600万元,其中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土壤保育功能价值分别为6 447.01、9 235.55、169.59和1 770.32万元。森林生态补偿以各县森林平均增长面积及覆盖率增速为依据,ML县的森林平均增长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最高,因此可以根据分配权重获得一定的生态补偿资金;J市和MH县的森林平均增长面积为负,但其森林覆盖率较高,应根据其森林质量、结构等因素的变化提供灵活的补偿。综上,该核算结果符合区域林业生态建设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基于此,提出制定合理生态补偿标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加强政策宣传等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和优化该地生态补偿政策提供依据。

  • 孔令雄, 张廷跃, 何琴琴, 张兰, 邢济春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52-5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蝴蝶资源中的弄蝶科种类,参考HJ 710.9—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蝴蝶》,于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采用网捕法于晴朗天气9:00—17:00,选择5条代表性生境样线,每月进行1次蝴蝶调查,并参考《中国蝴蝶图鉴》等资料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弄蝶科有19属31种,与文献记载的种类相比,增加了白弄蝶(Abraximorpha davidii)、钩形黄斑弄蝶(Ampittia virgata)、刺胫弄蝶(Baoris farri)等22种蝴蝶新记录,其中古铜谷弄蝶(Pelopidas conjuncta)和西藏黄室弄蝶(Potanthus tibetana)为贵州省新记录种。研究结果为研究区蝴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 赵帅康, 王涛, 陈璐, 王琪曼, 刁亚博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55-5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部分传统村落物质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面临挑战,开展其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对改善村落风貌、传承地域文化及推动村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村落园林为视角,阐述了传统村落景观与村落园林两者间的内涵与研究现状,基于村落园林自然的生态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蕴、公共性与实用性三大特点,提出传统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以自然生态为出发点整合景观要素并打造趣味性,依托地域文化挖掘与数字技术展示实现村落的“本色设计”,通过多方协同开发农文旅产业并构建保障机制。以河南洛阳市后上庄村为实证对象,从生态理念(轴线法、层次法、借景等传统造景手法应用)、文化彰显(三区四园规划与多元文化展示)、功能强化(农文旅产业链构建与长效维护机制)3个方面进行策略实践。本文为传统村落景观规划及村落园林研究提供参考。

  • 马翩翩, 穆洪洲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60-6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城市公园绿地空间作为自然教育场所的可行性、自然教育视角下城市公园设计原则及策略,并以新疆昆玉市玉泉街公园为例,从总体设计、景观结构、植物配置等8个方面进行设计实践,以有效解决地域性、干热气候性问题。城市公园具有可接近性、多样性、参与性等5个特点,其作为自然教育的载体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玉泉街公园总体景观结构为一带、五段和多节点,在野生自然空间与互动体验空间中选择具备良好的耐旱性与沙地适应性的植物进行植物配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以减少径流,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配置自然教育解说系统,策划自然艺术工作坊、野生荒漠植物观察等自然教育活动,有利于营造城市公园的自然教育空间。本文为以自然教育为背景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 张璐欣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66-6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阐述了生态风景园林的核心内涵及建设要求,分析了当前生态风景园林施工中待提升的环节,并以减河绿道工程为例,提出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优化途径。目前生态风景园林施工中面临着诸多短板,如城市园林建设特色化有待加强;施工部门之间沟通效率有待提高;施工成果养护机制有待完善;施工技术有待创新等。针对上述待提升的环节,本研究基于实践凝练出以下优化路径:制订特色化施工方案,工程施工前,根据实地考察制订具体可行的施工方案;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强施工成果的养护;采用先进施工技术,扩充具备专业资质的技术人才队伍;严格把控施工质量。本文为提升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质量提供参考。

  • 桂宿一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70-7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比较性诱法与灯诱法对甜菜夜蛾的诱捕效果,探讨两种方法的应用策略,建立更精准的虫情测报技术体系,本研究于2021年(轻发年份)和2023年(重发年份)在安徽宿松县棉田开展2种诱蛾方法的诱蛾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诱蛾方法的诱蛾量消长动态与田间实际发生情况高度吻合,诱蛾量主要集中于8—10月(占全年诱蛾量的3/4),最高蛾量均出现在9月;2种诱蛾方法的月蛾峰日相差1~2 d,性诱法峰日蛾量明显高于灯诱法,且各代次蛾峰表现更明显,早期预警作用突出;甜菜夜蛾的发生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与高温干旱等异常气候密切相关。在轻发年份,灯诱法可作为常规测报手段,但在大发生或重发年份,需强化性诱法的测报应用。性诱法因靶标专一性强,在大发生年份测报优势更突出,可作为药剂防治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精准监测来指导用药,减少农药施用量,促进绿色生态防治。

  •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 李海源, 刘文强, 马长礼, 闫德猛, 孙雪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73-7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山东地区某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及规律,以该场282头奶牛为调查对象,采用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对隐性乳房炎进行检查,分离鉴定致病菌;分析不同产奶量[高产奶牛(>20 kg/d)和低产奶牛(<20 kg/d)]、胎次(1~2胎次、3~4胎次和5胎次及以上)和泌乳阶段(泌乳初期、泌乳高峰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结果显示,患有隐性乳房炎的奶牛有81头,患病率为28.72%;分离鉴定得到61株病原菌,其中有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无乳链球菌、10株大肠杆菌、7株停乳链球菌、6株乳房链球菌和4株表皮葡萄球菌;低产奶牛和高产奶牛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分别为25.00%和33.33%;1~2胎次、3~4胎次和5胎次及以上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分别为19.57%、28.30%和39.29%;泌乳初期、泌乳高峰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分别为20.34%、35.80%、30.85%和22.92%。综合表明,该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受产奶量、胎次和泌乳阶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应加强饲养管理,制定综合防控措施,以有效降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

  • 张航航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76-7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安徽南陵县野猪种群资源的现状,于2021年8月13日—10月13日,在何湾镇等5个林区和农林交界乡镇,利用40台红外相机开展野猪种群资源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结果显示,林下40个机位中仅有3个点未拍摄到野猪画面,其余37个机位均拍摄到野猪。5个乡镇的野猪密度在1.83~2.46头/km2,平均密度2.145头/km2。综合表明,研究区野猪分布范围较广,活动频繁,部分地区的野猪密度需要进一步调控。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生态环境与食物资源存在差异,以及受人为活动干扰。对此,提出通过全面落实巡护管理责任、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分级分类开展种群调控等措施,以加强野猪种群密度调控。本研究为相关地区开展野猪危害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 夏德军, 花浩然, 苏枭, 隋燚, 洪钦, 刘怡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79-8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安徽马鞍山地区稻虾共生种养模式的生产实践,分析该模式下的稻田要求、水稻种植技术和小龙虾养殖技术的要点,以及该模式的优势和未来研究趋势。该模式宜选择3~5 hm2的田块,田埂宽度不少于1.5 m,埂高在60~80 cm,同时采用网目尺寸5 mm的聚乙烯网布对田块内侧边坡进行防护处理。水稻种植技术要点包括选择植株1.1 m以上、抗倒性强、抗病性好的品种(望两优018、韦两优8612和乔两优17等),采用“日浸夜露”的方法浸种,使用水稻专用发芽箱进行恒温催芽;研究区水稻适宜播期在3月15—20日,大棚育秧以旱管、喷灌为主,白天棚内温度保持在25~30 ℃,移栽前5~7 d控水、炼苗,同时提前旋耕大田;采用机械插秧法,插足基本苗,栽插规格为30 cm×17 cm,确保基本苗数在1.2万~1.5万穴/667 m2,头茬水稻在8月20日之前收获,再生稻收获期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小龙虾养殖技术要点包括分两次进行种苗投放(第一次在3月20日—4月20日,第二次为5月底前),总投放量为7 000尾/667 m2;放苗当天,均匀撒喂蛋白含量36%、粒径1.1 mm的优质幼虾饲料,放苗后每5~7 d使用发酵酵母类EM菌进行水质调节,采取捕大留小的方式在捕捞期(5月持续至10月底)随时进行捕捞。该模式实现了水稻“一种两收”,提高了其产量水平,同时提高了小龙虾单产水平和规格,捕捞时期极大延长、效益提升明显。未来需进一步研究该模式下水稻栽插密度和虾苗投放密度对水稻产量提升和养殖效益的影响。

  • 林业科学
  • 吴代理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83-8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实地调查、资料查询和遥感测绘方法,对安徽南陵县建成区内主要公园绿地的树种应用情况、树种种类、环境适应性和群植配置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公园绿地可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和游园,其中滨河公园F区有60种树种,银杏、香樟、桂花、红叶石楠、红花檵木、日本晚樱等8种应用频率较高;研究区主要树种有132种,其中乔木类66种、灌木类57种、竹类6种、藤本类3种,常绿与落叶乔木种类比例为1.0∶2.1;乔木与灌木比例为1.0∶0.9;柚子、苏铁、杨梅、日本晚樱、金森女贞适应性较差;研究区公园绿地植被类型较丰富,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中山广场、学士路游园、春谷公园乔灌木覆盖率较高,分别为82%、78%、72%。本文为公园绿地树种配置或提升改造提供参考。

  • 夏永桥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87-9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关系研究是生态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本文从森林生物多样性与BEF关系、地理梯度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地理梯度上森林BEF关系等方面综述了地理梯度上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现状。生物多样性与BEF关系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与单一BEF关系,多尺度与多维度的生物多样性对BEF的影响,以及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关系;具体表现为植物多样性通过多种途径(如改变酶活性、优化土壤结构、调节元素循环等)对土壤生态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维度的生物多样性(如功能多样性、谱系多样性、α/β-多样性)在不同空间尺度(局域、区域)上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不同;森林生物多样性通过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和土壤pH等因素间接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地理梯度海拔与纬度的变化会改变土壤养分、气温和降水量等环境因子,进而对植物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海拔梯度与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主要分为负相关关系、正相关关系、中间高度膨胀模式、“U”型模式和无相关关系5种模式;纬度梯度的主要格局表现为植物物种丰富度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达到峰值,并随着纬度的升高向两极逐渐递减,少部分表现为物种多样性和纬度梯度呈先升后降关系或不明显关系。地理梯度上森林BEF关系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的关系随海拔、纬度梯度呈现复杂变化,包括正相关、非显著或环境依赖性等,未来应加大该方面的研究力度。

  • 农业信息·农业气象
  • 朱家旺, 王晓, 贺爱琳, 叶秋艳, 黄登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91-9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对川西高原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掌握程度,本研究基于1991—2020年该地区12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月数据,以温湿指数(T)、风寒指数(W)、着衣指数(I)、综合舒适指数(C)作为气候舒适性的评价指标,分析了该地区气候舒适度时间、空间的变化特征以及旅游气候资源与海拔高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地月平均气温变化呈单峰型,6—7月为转折点,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3 ℃,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总体类似“W”型;温湿指数、风寒指数总体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着衣指数总体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从全年来看,研究区年内旅游气候舒适指数呈现1—7月上升、8—12月下降的趋势,且与其纬度、海拔均呈负相关关系。本文为促进高原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 王川云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96-9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2018—2024年凉山州下辖气象台发布的暴雨预警信号数据,比较分析了该时间段暴雨预警信号发布的年际及月际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等。结果表明,(1)暴雨预警年均发布量呈持续递增趋势,2024年增长迅速,共发布617条,93.8%的预警集中在6—9月;(2)分级预警机制方面,与2018—2023年相比,2024年黄色预警信号的首发占比下降28.8个百分点,更新占比增加31.70个百分点;橙色预警信号的首发增加至65.3%,红色预警信号在2024年首次出现首发;(3)2018—2023年,凉山州暴雨预警信号总发布数量呈分散性分布态势,2024年呈现西南多、东北少的格局。为提升预警发布的时效性和有效性,提出加强对暴雨预警信号标准的学习和科普宣传,构建5G-GIS智能推送系统等建议。

  • 农机装备·农业工程
  • 李丹, 王婧, 李志刚, 罗顺刚, 王正大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99-10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和推广高效、可持续的哈密瓜种植方式,本文介绍了单膜连栋温室种植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哈密瓜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及调控措施,系统阐述了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成效。单膜连栋温室采用了合适的采光、通风和保温材料,通过高精度传感器等智能化控制设备,实现了对温室内部环境的精准调控。哈密瓜生长需要适中的温度、充足的光照以及适宜的湿度环境;一般采取滴灌、遮阳网、补光灯、湿帘—风机系统等进行温度、湿度、光照等的调节。在5 hm2的单膜连栋温室内,配合适宜的管理及调节措施,金海蜜、西州蜜25号和苏香3个哈密瓜品种的种植表现较好,成熟期提前,甜度、口感、色泽等品质提高;经济效益较高,产量较常规种植模式提升了20%左右。本文为哈密瓜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 农业教育
  • 张强, 杨玉洁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02-10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双创”型生物工程类人才,本文对发酵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双创”教育融入该专业实验的路径。现状方面,程序化的实验教学存在师生互动不足问题,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路径探索方面,渐进式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通过玉米原料酒精发酵等实验,强化基础性、综合性等实验技能;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应用虚拟仿真等技术资源,加深知识理解;加强对教师工程实践技能及课程思政培训,组织教师深入企业或承担相关课题;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讲座、创新创业大赛等课外活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设置动态考核机制,实验总成绩由出勤、预习情况、综合技能等5个部分组成。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93.5%的学生认为掌握了专业知识并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平均成绩较上一级提高了8.2分。本文为高校生物类相关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杨春杰, 任晨晨, 郭雅琪, 侯盼盼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05-10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农学、药学等相关领域的应用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本文对药剂学课程开展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结合导入(Bridge-in)—目标 (Objective) —课前测试(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课后测试(Post-assessment)—课后总结(Summary)模式,探索构建“OBE+BOPPPS+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视频、前沿技术的导入(B),以及发布OBE教学目标(O),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前测试(P)有效检验学生预习效果,提升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将对分课堂融入参与式学习(P)模块,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提升学生沟通交流、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课后测试(P),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师进行课后总结(S),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学生总成绩平均分由81.81分上升至85.67分。本文为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陈磊, 朱守晶, 王丽华, 许峰, 何克勤, 郑甲成, 李文阳, 舒英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08-11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种业创新人才,本文对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校企合作、思政元素、考核评价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该课程涵盖种子清选、精选、分级等内容,重点讲解种子加工与贮藏的科学原理和技术,以及种子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生命活动规律。结合课程特点,开展如下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整理和归纳最新的种子加工和贮藏技术,在相应章节融入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学科前沿知识;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小班制教学,结合主题讨论式、案例分析式、主题报告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强校企合作,与安徽华成等龙头种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并联合成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华成班”;挖掘粮食安全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优化考核方式,提高课程作业和过程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本文为类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于思淼, 孙虎男, 韩英浩, 周妍彤, 方淑梅, 曹宁, 杜艳丽, 李喜梅, 毕少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11-1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质生产力引领科技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成果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围绕新质生产力理念融入细胞生物学课程,探讨培养具备新质生产力所需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等方面的内容。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融入新质生产力理念,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平台,推动教学模式创新、课程内容更新及资源整合优化。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专业认同感,增强其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 李吉达, 黄莲, 刘阳, 孟庆峰, 潘鸿, 田利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15-11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文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环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半开放式+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提出对应的教学改革对策。常规实验教学模式下,由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相应试剂和耗材,课中集中讲解实验流程和操作规范等内容,课后重视对报告中实验步骤与结果的描述性评价,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等能力。基于此,提出如下对策:课前准备环节学生全程参与,对于试剂耗材等物品的领取,采用教师准备(半开放模式)+学生自主申领(开放模式)的方式;课中授课环节优化角色分工,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引导者角色,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课后实验报告改进评价方式,及时发布无菌操作等实验关键步骤的评分标准,并安排集中答疑。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92%的学生赞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93%的学生赞同),无菌操作意识得以强化(93%的学生赞同),等等。本文为微生物类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贾昊冉, 韩朋, 张彦桃, 张立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18-1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蛋白质提取分离分析及米氏常数(K m)测定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中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内容。本次实验实践以市售绿豆芽茎段为材料,利用研磨法提取其总蛋白,采用BCA法、SDS-PAGE电泳法测定总蛋白浓度和分布;以对硝基苯磷酸二钠(PNPP-Na2)为底物,在酸性条件[37 ℃,0.2 mol/L HAc-NaAc缓冲液(pH 5.6)]下测定了总蛋白中酸性磷酸酶的米氏常数。结果表明,绿豆芽茎段总蛋白浓度为4.374 mg/mL,在酸性条件下,总蛋白中酸性磷酸酶的K m为5.552 5 mmol/L,酶促反应最大速度(V m)为0.074 3 mmol/(L·min)。该实践强化了学生对蛋白质提取分离、定量分析及米氏常数测定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其掌握了蛋白质提取分离和SDS-PAGE电泳等实验技术,并激发了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 陶金华, 党建磊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22-1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食品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对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与实践应用探索。结合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因素,构建“两轮三岗四阶五融合”的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应用方面,组建由校内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专家、现代工匠等组成的学徒制“双导师”团队,定期开展技能指导、技术服务;以食品智能加工、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智慧营销等技术运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思政领航”的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与烘焙食品、乳制品、果蔬制品等企业合作,实施学徒制人才培养“双场所”试点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实施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培养,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加入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评价指标。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实现与企业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取得了明显成效,培养了专业技能人才100余名,获得行业技能大赛等奖项10余项。本文为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农业经济·管理
  • 查军扬, 葛加银, 陈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25-12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加快蚌埠市肉牛产业优质高效转型,推动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本文基于统计调查数据,实地走访相关地区,对肉牛养殖情况、产业发展优势、存在的待改进环节以及发展取得的成效等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发展现状方面,该地肉牛产业发展迅速,具有区位交通优越、科教资源富集、农业资源丰富等优势,但在良种繁育体系优化、养殖规模化水平、秸秆饲料化利用、产业链条延伸等方面存在有待改进的环节;已取得的发展成效包括建设肉牛良繁体系、打造肉牛养殖示范区、加快产业全链条发展、助力产业加速发展。对策方面,强化培训引导,加强科学养殖培训,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培育养殖示范点;着力引进龙头企业,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建设产业联合体和产业集群;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加强科技研发,打造牛肉品牌,规范集中屠宰,推进精深加工;强化要素保障,加强用地保障,加大金融支持,提升秸秆饲料化水平,促进生态养殖循环发展。本文为相似地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靳志飞, 张雯娟, 林海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29-13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贵州水果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了当前产业发展中需关注的环节,并提出了针对性发展对策。研究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优势树种在优势区域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批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如麻江蓝莓、镇宁蜂糖李、威宁高原苹果等,制定了产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组织企业参加展销和宣传推介活动。然而,其水果产业发展在种苗保障、科技支撑、生产组织化程度、商品化处理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需加强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大主体引进培育力度、提升果品采后处理水平、加强品牌创建与风险预警防范,以促进水果产业现代化发展。

  • 汪则纯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33-13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阐述了安徽黄山市竹产业发展现状、有待提升的环节,并据此提出了具体对策。研究区竹林资源丰富,竹产业的科技培育和人才培养体系较完善,加工企业数量较多,竹产业经营主体不断扩大,林下种养业和生态旅游康养产业不断发展,产值不断增长,品牌建设初见成效。该地区竹产业发展在基础设施、竹产品开发利用、竹产业融合、产业扶持力度等环节需重点关注。基于此,提出了科学规划建设竹林道路,培育专业化、机械化的竹材采伐与储运公司;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以竹代塑”产品和先进制造装备研发;大力发展竹林观光旅游业,建设集竹产品体验、竹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竹产业体验基地;为园区供地、税收、生产配套设施等要素制定专门的入园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具有竹产业特色的绿色金融产品等对策。本文为促进类似地区竹产业经济持续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 王婧, 李志刚, 王正大, 李丹, 罗顺刚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37-14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新疆哈密市哈密瓜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哈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哈密瓜品牌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品牌知名度提升的相关策略。结果表明,品牌宣传力度方面,部分消费者对哈密瓜的认识仅限于其为新疆哈密所产的层面,对于其品质、口感、营养价值等更深层次的了解则相对欠缺;消费群体方面,研究区哈密瓜的消费群体相对稳定,主要集中在30~45岁的消费人群,占比44.08%,城市消费者构成了消费群体的主体,其中女性消费者比例较高,占比64.93%;市场拓展效果方面,其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分别占比30.33%和31.28%,作为家庭日常消费的频率较低,作为节日礼品和朋友聚会的选择则相对较多;市场竞争力方面,部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在购买时往往基于价格和促销活动做出选择。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应通过强化品牌宣传、拓展消费群体、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增强品牌竞争力及顾客忠诚度等措施,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本文为哈密瓜品牌影响力提升提供参考。

  • 薛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41-14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加快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本文基于安徽省2014—202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判断变量间的关系,并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结果表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能明显促进研究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但其贡献率有待提高。为此,提出以下发展建议:加强引导作用,健全产业发展机制;提高三产融合水平,增加农民产业增值收益;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农民增收成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本文为促进类似区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