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农学通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 第31卷, 第15期 刊出日期:2025-08-15
  

  • 全选
    |
    创刊30周年专栏
  • 倪金龙, 马常凯, 宋少杰, 杨剑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1949年以来安徽省在水稻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和育种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水稻育种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在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方面,安徽水稻种质(品种)创新经历了农家品种、矮秆品种引进与系统选育、三系不育系及两系不育系选育阶段;截至2024年,研究区自育水稻品种1 539个,包括80优121、协优57、荃优822等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新两优6号、皖稻153等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徽香软1号、徽香粳977等常规稻品种以及绿旱1号、绿旱两优21等强抗旱性品种。育种技术方面,诱变技术具有突变率高、生物损伤轻的特点,丰富了育种资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对基因进行精确选择和高效重组,提高了育种成功率;基因编辑技术可根据育种的具体需求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确修饰,进一步提高了育种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下一步将注重绿色、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培育,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 粮食作物
  • 李小东, 雷晓兵, 梁晓伟, 宁龙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6-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玉米品种洛玉198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并结合该品种在河南省科企共赢玉米联合体试验中的表现,对其农艺性状、抗病性、品质和产量进行综合分析。该品种是以L198X为母本、Z198Y为父本配制的高产玉米品种,202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玉20220046)。品种特征特性方面,该品种在2020—2021年参加河南省科企共赢玉米联合体区域及生产试验,在研究区夏播生育期99.9~103.4 d、株高 249.3~276.5 cm,田间生长良好;经过接种鉴定,该品种抗小斑病、镰孢穗腐病等;籽粒蛋白质含量9.39%~9.89%,粗淀粉含量75.11%~75.32%,品质优良;其平均产量在8 080.05~10 876.80 kg/hm2,较对照郑单958增产9.32%~12.55%,增产点率高、变异系数小,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本文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刘朝波, 刘训利, 韩乐勇, 陈宪信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0-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鲁西南地区糯玉米的种植实践,分析其多穗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研究区糯玉米多穗现象主要表现为单株多指穗、单株多穗及多株多穗。该现象的主要成因包括品种遗传特性(部分糯玉米品种易产生分枝多穗)、气候因素(极端高温、降水量异常、光照不足等)、种植管理(过度密植、施肥量不足或养分失衡、灌溉不足、病虫危害和化学药剂施用不当等)和化学调控。基于此,提出选择优质糯玉米品种(如鲁糯6号等);根据品种特性调整种植密度(3 500~4 500株/667 m2),减少无效分蘖;避免氮肥过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花期遇旱及时灌溉;及时摘除多余腋芽及次级小穗,集中养分供应主穗;加强粗缩病、蚜虫等病虫草害防治,保护植株生长势等防止糯玉米多穗形成的对策。本文为相关地区优质糯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 经济作物
  • 崔燕华, 唐勇, 丁万红, 杜尧, 贾豫龙, 陶建飞, 程平山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3-1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对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明确其最佳栽培模式,以花生‘宛花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起垄覆膜(T1)、起垄覆膜揭膜(T2)、起垄不覆膜(T3)、平作覆膜(T4)、平作覆膜揭膜(T5)和平作不覆膜(T6)6种栽培模式,测定各模式下的花生出苗率、生育期、主茎高等农艺性状和单株虫果数等产量性状。结果表明,6种栽培模式的花生出苗率均在85%以上,以T1处理的花生出苗、开花、收获最早,生育期最短,出苗率较高;T5处理的花生主茎高、侧枝长较高,主茎复叶数、主茎节数较多;T1处理的单株饱果数、单株结果数较多,饱果率、出仁率、百仁重、百果重较高,T4、T5处理的花生产量较高,分别为6 266.22、6 052.02 kg/hm2。综上,采用起垄覆膜的栽培方式能够保证花生出苗率,缩短生育期,增加单株饱果数、单株结果数,提高饱果率、百果重和百仁重;采用平作覆膜揭膜模式有利于提高主茎高、侧枝长、主茎复叶数和主茎节数。

  • 周惠旭, 高瑞江, 谢映松, 丁玲玲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7-2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标准环境温湿度调节对卷烟物理指标的影响程度。以常规支、中支、细支16个卷烟牌号21组成品卷烟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环境温湿度调节前后的烟支重量、硬度、开吸阻、通风率等16项指标,并对检测数据进行了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温湿度调节后卷烟样品含水率增加0.924个百分点,烟丝填充值降低0.206 cm3/g,烟支硬度降低4.078个百分点,硬度检测压陷量增加0.267 mm,可能是因为调节过程烟丝吸湿含水率增加,进而导致烟丝填充性能下降。温湿度调节前后的卷烟辅材重量、开吸阻、闭吸阻、纸通风、嘴通风、总通风无显著差异,卷烟重量、净含丝量、含水率、烟丝填充值、填充密度、硬度、压陷直径、预压直径、压陷量存在显著差异。调节前后的卷烟样品预压直径之间相关系数R2为0.994 62,压陷量之间相关系数R2为0.918 97,均在0.90以上,相关性较强,通过相关数学模型可快速预测调节后卷烟样品硬度。

  • 王开荣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21-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安徽全椒薄壳山核桃栽培生产实践,从品种筛选、种植密度与空间配置、土壤管理、水分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其果园改良丰产技术。科学评估不同品种在实际生长环境下的表现,收集并整理该树种不同品种的详细信息;根据土壤条件,合理确定种植密度,种植密度以8~10株/667 m2为宜;深翻改良、中耕除草,以保持土壤疏松;修建灌溉排水设施,优化果园给排水系统,灌溉可与施肥同步进行,有利于提高肥效;平衡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促进果树生长和结果;通过配置授粉树、采取人工喷雾或无人机喷雾等授粉方式,有效提高授粉效率;可与豆类、魔芋等矮秆农作物套作;接穗应选择健壮且无病虫害的1~2年生优良品种枝条,在春季树液流动时进行芽接,成活率较高;修剪时期以冬季至早春为宜,合理修剪,有利于改善果树的通风透光条件。实践表明,这些技术可有效提升果园产量与品质,为推动薄壳山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 任佳佳, 尤滨乾, 徐陈钰, 曹敦企, 沈艳, 蔡竹琳, 程勤海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25-2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沼气工程设施改造提升为纽带,因地制宜构建种养结合的新型高效生态循环模式,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浙江嘉兴某农业公司三沼(沼液、沼气、沼渣)综合利用工程为例,分析了该公司工程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猪—沼—葡”生态循环模式的改造过程,并对其效益进行分析。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该公司三沼综合利用工程运行时间较长,管理维护不到位,存在厌氧发酵效率有待提升,沼肥利用设施亟需完善,沼气资源化利用有待加强,猪粪沼渣贮存设施和利用途径有待完善补充,沼肥施用有待进一步规范等情况。具体改造措施包括利用厌氧扩容优化,提升了厌氧发酵效率;采用多级沉淀过滤、氧化塘曝气、葡萄种植消纳、调压供气等工艺结合的方式,完善了沼液后处理、沼液输送、沼气输配等设施;利用混合厌氧等发酵技术,优化了粪污处理工艺;从浸种、基肥、追肥等角度对沼肥施用技术进行规范。通过以上改造,成功构建了“猪—沼—葡”生态循环模式,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具体包括提升了农产品产量与品质;集成了绿色生产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有效解决了规模养猪场粪便污水的利用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

  • 张英杰, 张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30-3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项目以来,安徽铜陵义安区的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分析了研究区该项目实施措施及取得的成效,探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研究区通过除杂除灌、围栏轮牧、补播牧草等方式,累计完成1 600 hm2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场植被覆盖率明显提升;依据土壤、气候条件,利用春播(3—4月)和秋播(9—10月)种植黑麦草、甜高粱等优质饲草,共建立优质高产人工饲草基地200 hm2,成功推广微生物发酵青贮技术和打包青贮技术;选择合适的场地进行羊舍建设,购置拖拉机、旋耕机等设备,新建和改建羊舍500 m2,畜禽存出栏量明显增加;通过养殖和饲草管理技术培训,提升了养殖户的养殖效益和疫病防控能力。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存在草畜系统不匹配,优质牧草与本地单一牛羊品种难以协同增效;产业链有待延伸,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以及项目周期短,后续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基于此,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具体包括因地选种,通过耐旱牧草种植及放牧管理,实现牧草的可持续利用;创新“龙头企业+农户”组织模式,加强品牌建设与技术培训;强化放牧管理、基础设施维护等长效运营机制。本文为其他地区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林业科学
  • 潘小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34-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有利于推动林业现代化、高效化生产和建设。本文总结了皖南山区歙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在产业支持、科技服务、地校合作等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目前,研究区通过推动生态治理示范等项目试点、开展作物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推进政产学研共建共享模式、建设山核桃示范基地和打造绿色品牌等措施,在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暂存在科技成果应用于实践的转化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林业科技项目推广成效等有待加强的问题。基于此,提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发展对策,具体包括鼓励科研单位等生产研究主体加强林业生产加工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大高层次林业科技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梯队建设,推动技术人员年轻化、专业化,增强林业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对林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支持,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山核桃、油茶等特色产业,强化技术培训,以促进规模化经营,提升林产品附加值。本文为推动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廖智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38-4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福建漳州市长泰区岩溪国有林场米老排纯林、米老排尾巨桉5∶5混交林以及尾巨桉纯林3个造林试验小班为基础,于2017—2021年测定3种造林模式下的林木胸径、树高、郁闭度等林分生长情况,于2017、2020、2021年测定林下杂灌木、草本植物主要种类及其覆盖率。结果表明,米老排速生性能良好,混交林中米老排的各项指标较纯林略有增长,混交林中尾巨桉的胸径、树高、材积分别较尾巨桉纯林增加9.68%、6.29%、24.91%,增长效果明显;混交林中两个树种各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基本大于对应纯林;随着造林时间的延长,米老排纯林、混交林林下杂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覆盖率明显降低,降幅均超过85个百分点。因此,米老排的林下植被调节能力优于尾巨桉,其可作为研究区森林营造的优选树种,通过与尾巨桉科学混交的种植模式,实现树种间生态功能的互补,进而推动区域森林质量提升与生态效益优化。

  • 于梓浩, 刘涵璐, 史鑫宇, 杨荣昊, 杨迪源, 周瑞金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42-4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持水能力较强的树种,本研究采用室内浸提法,分析紫荆等8种园林树种叶片的叶长等叶片性状,叶片持水率、吸水速度、失水率和失水速率,并对叶片的持水率和浸水时间、失水率和失水时间、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失水速率与失水时间进行函数拟合,分析叶片性状与持水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8种园林树种的叶片最大持水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君迁子(346.27%)>白蜡(345.23%)>月季(314.87%)>紫荆(282.13%)>贴梗海棠(229.47%)>石楠(198.60%)>小叶黄杨(179.20%)>大叶黄杨(150.27%);叶片最大失水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君迁子(56.49%)>石楠(55.86%)>贴梗海棠(52.77%)>月季(52.56%)>紫荆(49.76%)>小叶黄杨(49.34%)>白蜡(45.60%)>大叶黄杨(41.73%)。(2)随浸泡时间的增加,8种园林树种叶片的持水率和失水率呈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和失水速率呈幂函数关系。(3)叶片最大持水率与比叶面积密切相关。综上,君迁子、白蜡与月季的持水性能相对较佳,涵养水源能力较强。研究结果为优化城市绿地水源涵养功能的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 生态环境·植保
  • 程星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47-5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综合评估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生态现状,本研究对该区域的水质、湿地动植物资源、入侵物种资源等开展调查,并对监测工作中有待提升的环节提出对策。结果表明,监测点3、4、5、6的水质相对较差,部分存在氨氮、总氮等指标超标情况;研究区湿地植物生境多样,具有4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85个群丛;鸟类物种相对丰富,共有13目27科53种,其中雀形目鸟类最多,非雀形目鸟类中以鹈形目和鸻形目最多;两栖类动物共2目6科8种,包括虎纹蛙、泽陆蛙、黑斑侧褶蛙等;爬行类动物共3目7科9种,包括短尾蝮、赤链华游蛇、乌梢蛇等;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较高,分布较均匀,共3门5纲20科38种(属);外来入侵植物共13科24种,包括垂序商陆、土荆芥、绿穗苋,多为菊科植物。湿地保护工作中存在水环境、科研监测水平、公众宣传等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基于此,提出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科学监测、加强宣传工作等建议,以有效保护研究区的生物多样性。本文为科学保护繁育扬子鳄提供参考。

  • 赵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53-5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观察调查法和定点调查法,对上海奉贤区生态林病虫害种类、寄主植物、为害程度及为害部位进行调查,研究其发生趋势及防治策略。结果表明,(1)该地区生态林主要病害种类12种,其中为害程度+的病害有2种,占比16.67%;为害程度++的有7种,占比58.33%;为害程度+++的有3种,占比25.00%。(2)生态林主要害虫有7目19科20种,其中鳞翅目4种,鞘翅目3种,膜翅目2种,半翅目6种,直翅目2种,缨翅目2种和双翅目1种;为害程度+++的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黄刺蛾、大造桥虫、星天牛和樟叶蜂5种,受害植物包括泡桐、樟等树种,为害部位包括叶片、树干、枝干。针对该地区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出清除杂草、树干涂白;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生物或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等策略,以降低病虫害发生频率。本研究为相关地区生态林主要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 王楚君, 孙延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56-5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城市园林景观低碳设计的理念及原则,并提出景观碳汇提升策略。景观低碳设计方面,主要从生命周期、生态学途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3个方面展开,其中基于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理念,需在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的完整周期内全面贯彻低碳原则,力求项目的全阶段达成低碳化目标;生态学途径下的低碳园林规划建设侧重于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低碳目标,包括扩大城市绿色空间规模、优化绿色空间布局等策略;低碳理念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包括利用现有地形造景、配置乡土植物等,渗入方法包括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优化植物配置方式、提高养护水平等。碳汇提升策略方面,通过增加城市绿量与合理规划景观布局、选择合适的固碳植物与优化植物配置等策略,有效提升了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本文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园林景观碳汇提升提供参考。

  • 孙益远, 赵长征, 周清源, 王强, 袁月, 张天林, 刘伟, 周金亮, 方元, 刘绿洲, 李金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60-6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低温是植物面临的主要环境胁迫因子之一,对植物的光合能力产生一定影响,从而不利于其生长发育。本文从低温胁迫下植物的细胞解剖结构、细胞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和光合碳同化变化等方面,综述了低温对植物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细胞解剖结构方面,低温胁迫可能导致植物叶肉组织栅栏/海绵结构比例失衡、叶绿体结构损伤;细胞膜透性方面,低温胁迫造成大量电解质外渗,丙二醛和活性氧累积,导致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通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以维持活性氧平衡;渗透调节物质方面,低温胁迫可诱导脯氨酸、可溶性糖/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动态积累,以保证植物光合性能;光合碳同化方面,低温胁迫降低了植物叶绿素含量及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引起小麦净光合速率(Pn)和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参数变化,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能够固定低浓度CO2,以补偿Rubisco活性下降带来的光合损失。综上,本文为解析植物低温响应机制和提升低温胁迫下植物叶片光合性能提供参考。

  • 王兵, 李敏, 李金良, 张崎峰, 吴瑶, 张亚玲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64-6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水稻主要病害(恶苗病、纹枯病、胡麻斑病、稻瘟病)病原菌对6种杀菌剂(20%三环唑、25%醚菌酯、25%氰烯菌酯、20%丙环唑、20%噻唑锌、125 g/L氟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对水稻恶苗病菌和纹枯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杀菌剂为25%醚菌酯、125 g/L氟环唑,其有效中浓度(EC50 值)均小于1 mg/L;对水稻胡麻斑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杀菌剂为20%丙环唑、25%醚菌酯,其EC50分别为0.000 7、0.003 5 mg/L;对水稻稻瘟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杀菌剂为25% 醚菌酯、125 g/L氟环唑,其EC50分别为1.001 1、1.862 1 mg/L。综合来看,6种杀菌剂对水稻病害均有抑制作用,抑制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有125 g/L氟环唑、25%醚菌酯,生产上建议混合施用或交替施用,避免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 杨学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67-6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安徽巢湖2024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对该病害重发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在小麦赤霉病发生田块开展“1+2”药剂防控试验示范,总结其示范成效。2024年,研究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主要特点是稻桩子囊壳萌发早、带菌率高、田间病情重。菌源充足、4—5月天气条件有利(日均温>15 ℃、降水量>0.1 mm日数超过11 d)、小麦品种抗(耐)病性弱以及赤霉病菌产生抗药性等是研究区小麦赤霉病重发的主要原因。“1+2”药剂防控模式是在常规2次防治(第1次在小麦扬花初期、7~10 d后第2次)基础上,增加第3次防治(3月中下旬,小麦孕穗期结合纹枯病防治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1+2”药剂防控模式的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相对防效和病情指数相对防效分别为92.14%、95.94%,防治效果较好。本文为选择适宜的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控模式提供参考。

  • 张鑫, 汪守琪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70-7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了推广应用微生物菌肥的积极意义,综述了其在水稻、小麦、甘薯、油菜、大豆和花生等作物中的具体应用。微生物菌肥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活化养分,增强土壤肥力与植株抗病性;分泌生长激素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与品质;同时,其可降解农药、化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拮抗土传病菌,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微生物菌肥在多种作物中展现出明显的应用效果:在水稻种植中,与化肥配施可显著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同时提高低温条件下的发芽率和产量;在小麦种植中,施用后能提升植株光合作用效率,有效降低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病率;在甘薯种植中施用微生物菌肥后,其淀粉、蛋白质及糖含量均得到明显提升;适量施用可促进油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发育;在大豆和花生种植中,施用菌肥的植株株高、分枝数、荚果产量及品质均有显著提高。本文为科学施用与推广微生物菌肥、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杜蕾, 梁娥, 王崇义, 胡贤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74-7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为害情况,从农业防控、生物防控、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治方面探讨了其综合防控技术。其主要病害包括稻瘟病(侵染叶、节、穗等)、纹枯病(侵染基部叶鞘)、稻曲病(穗部病害);主要虫害包括稻飞虱(刺吸汁液)、稻纵卷叶螟(卷叶为害)和水稻螟虫(钻蛀茎秆),对水稻生产影响较大。综合防控以生态系统为核心,结合农业、生物、物理、化学技术。农业防控包括选择抗病品种与科学田间管理等;生物防控一般利用天敌生物、种养结合等;物理防控常采用诱杀、阻隔等措施;化学防控以减量增效、选择低毒药剂为主。综合运用防控技术,可精准预测、绿色治理,保障水稻产量与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 沈红霞, 占卫国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78-8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起的森林病害。本文调查了湖北黄冈地区松材线虫病的为害现状,分析其出现该病害的原因和有待提升的环节,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2020—2024年研究区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形势呈现波动反复的特征。其反复发生与气候变化、松树抵抗能力、媒介昆虫抗药性和松树群落结构有关。松材线虫防控过程中存在部分群众防范意识有待提升,监测、监管体系有待完善,防治工作机制有待优化和“防”与“控”的结合有待加强等环节。基于此,提出综合防控措施,具体包括通过摆放宣传牌、发放宣传册等方式,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群众普及松材线虫相关知识,提高其防范意识;通过整合遥感影像与地面调查数据,构建即时准确的检测预警体系;通过实施“护松”专项行动,完善溯源管理机制,同时利用疫木清理等手段,建立完善的疫木检疫封锁制度;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共享疫情数据,以建立联防联控的管理机制;利用生物防治(花绒寄甲、姬斑啮小蠹等天敌昆虫)、物理防治(挂设诱捕器)、化学防治(注干、无人机飞防等)等手段加强“治”;通过开展林间作业,调整林间密度,增绿扩量等措施加强“改”。本文为松材线虫病防治提供参考。

  • 陈玉琪, 卢俞, 张永芹, 杨嫚, 孙海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82-8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在皖北地区的适应性,基于2023年6月至2024年8月的26个农田墒情监测点和28个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的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结合SPSS、MATLAB等软件,对CLDAS土壤(0~20 cm)相对湿度产品进行综合评估及应用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评估表明,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和墒情监测点数据相关性较为明显,农田墒情监测点的相关系数(R)在0.59~0.97,有20个监测点的R通过P<0.01的显著性检验,2个监测点的R通过P<0.05的显著性检验,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的R在0.50~0.92,有23个监测点的R通过P<0.01的显著性检验,3个监测点的R通过P<0.05的显著性检验,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季节尺度分析表明,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和农田墒情监测点数据呈正相关,春、夏、冬季的R通过P<0.01的显著性检验,秋季通过P<0.05的显著性检验,春、夏、秋季平均偏差维持负偏差,冬季维持正偏差;(3)在地形和土壤类型的评估方面,不同地形和土壤类型的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和农田墒情监测点数据呈正相关,R>0.50,且均通过P<0.01的显著性检验,该产品在地形和土壤类型方面表现较为平缓;(4)不同土壤墒情类型评估表明,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对适宜和轻旱两类土壤墒情监测表现出明显特征,平均偏差绝对值<5%,均方根误差绝对值>10%;(5)利用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进行土壤墒情监测,发现2023年6月至2024年4月,皖北地区土壤墒情无明显变化,土壤相对湿度的月平均值在65%~85%,土壤墒情为适宜类型,而在2024年5—6月土壤相对湿度有所下降,土壤出现墒情不足现象,8月趋向平稳;(6)CLDAS土壤相对湿度值与累计降水量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在研究区土壤墒情精细化监测应用中有明显的可行性。综合表明,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在皖北地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 曾远文, 范文武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89-9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野外采集的土壤样本为试验对象,开展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高光谱数据采集与预处理等试验,对预处理之后的光谱数据进行吸收深度(Depth)提取、反射率对数的一阶微分(FD-lgR)、反射率对数的二阶微分(SD-lgR)、反射率的二阶微分(SD-R)、反射率倒数的二阶微分(SD-1/R)和反射率对数的倒数的二阶微分(SD-1/lgR)共6种变换,建立不同光谱变换形式下,土壤有机质偏最小二乘回归估算模型,分析光谱变换形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以及其对估算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变换均有与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的波段存在,FD-lgR达到显著相关性的波段数最多,为71;FD-lgR建模的决定系数R2 =0.995,建模均方根误差RMSEC=0.063,交叉检验的R2 =0.775,预测相对偏差RPD=2.681,在所有的变换中数值均较高;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散点图显示,FD-lgR建立的模型估算值与预测值较为接近,R2=0.872。综合表明,FD-lgR建立的回归模型精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研究结果为后续土壤有机质高光谱数据预处理及估算模型构建提供参考。

  • 李金哲, 张建华, 祁刚强, 陆硕, 焦智琪, 宋明, 王天恩, 潘昱臻, 王智慧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94-9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松嫩平原盐碱化玉米田为对象,以先玉335玉米为供试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处理:常规施肥氮磷钾(CK)、减氮磷钾20%+生物炭(CF1)、减氮20%+常规磷钾+生物炭(CF2)、减磷20%+常规氮钾+生物炭(CF3)、减钾20%+常规氮磷+生物炭(CF4),探究氮磷钾肥减量与生物炭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F4处理对土壤性状的改良效果较好,其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有效磷(AP)含量分别较CK提高13.40%、5.93%、58.86%;蔗糖酶(SUC)、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明显提高。同时,配施处理明显促进了玉米植株对氮、磷、钾的积累,氮、磷、钾积累量分别较CK增加3.32%~23.04%、31.93%~38.65%、5.51%~13.62%,表明施用生物炭可有效促进植株对养分的吸收。综上,氮磷钾肥减量与生物炭配施可以调节土壤养分,提高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增加玉米产量,其中以减钾20%+常规氮磷+生物炭处理更具有节肥增产的潜能。

  • 生物资源·利用
  • 张国霞, 黎晓星, 费元开, 周鑫伟, 张家春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99-10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部位杜仲皮的综合品质特征及影响其品质的主导土壤因子。本研究以贵州遵义市播州区人工种植的15年生杜仲为对象,分别采集其对应生长土壤样品以及树干上、中、下3个部位的杜仲皮,通过检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3个部位的有效成分(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微量元素(锌、硒、镍、锰、铁)及重金属(镉、铜、铅、砷、汞)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品质评价,并开展土壤理化性状与杜仲皮品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成分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和京尼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中部位>上部位>下部位;锌、镍和铁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上部位>下部位>中部位,硒和锰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下部位>中部位>上部位;3个部位的杜仲皮中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主成分分析表明,上、中和下3个部位杜仲皮综合得分分别为0.813、-0.278和-0.536,上部的杜仲皮品质较优。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杜仲皮上部,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铅含量与土壤全磷含量呈负相关;砷含量与土壤pH,汞含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在杜仲皮中部,砷含量与土壤全磷含量,锰含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负相关;汞含量与土壤pH呈正相关。在杜仲皮下部,京尼平含量与土壤全磷含量,锌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锰含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负相关;铜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铅含量与土壤pH呈正相关。综上,研究区杜仲的生长土壤肥力良好,上部的杜仲皮品质较优,基于不同部位的品质差异,可分部位采收杜仲皮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方权, 温静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05-10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采用RTK无人机、地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调查采集系统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都支杜鹃在安徽霍山县白马尖等4处的分布情况、种群面积及数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都支杜鹃自然种群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天河尖、白马尖、多云尖、猪头尖,其中天河尖、白马尖、多云尖3个种群幼苗稀少,猪头尖种群人为活动较少,林下幼苗分布均匀。与2012年的种群调查结果相比,2024年研究区都支杜鹃种群面积减少11.1 hm2,种群株数减少273株,种群生境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种群退化迹象明显。结合该种群地理分布及林龄结构,从加强种群保护、提升林分质量、促进人工繁育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对策,为都支杜鹃种群近自然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 芮祥云, 石吴倩, 唐浩, 周松, 李运涛, 吕超田, 李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08-1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金顶侧耳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基因特点和结构,研究基于金顶侧耳基因组数据,通过RT-PCR技术对PGM基因进行克隆,并对其编码的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二、三级结构等。结果表明,金顶侧耳PGM基因序列全长为1 797 bp,编码59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6.35 kDa;该蛋白等电点为5.98,亲水性总平均值为-0.278,不稳定指数为29.54,是一种酸性、亲水性、稳定蛋白;其无信号肽,无剪切位点,跨膜螺旋数为0,属于非分泌、非跨膜蛋白;其在氨基酸序列区域间存在保守结构域,属于PTZ00150基因家族,共有81个磷酸化位点,定位于细胞质中。其二级结构主要包含α-螺旋(43.14%),无规则卷曲(35.79%),延伸链(14.72%)和β-折叠(6.35%);三级结构主要是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结构较为稳定。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PcPGM与平菇、秀珍菇、真姬菇和玉蕈离褶伞的相似性分别为78.04%、79.70%、71.33%和67.50%,且与平菇和秀珍菇的亲缘关系最近,均属侧耳科。与PcPGM蛋白可能存在互作关系的蛋白质有6个,包括己糖激酶1(HXK1),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C),α-葡聚糖磷酸化酶1(αGP1),αGP2,UTP-葡萄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1(UGP1)和UGP2,均为糖代谢相关酶类。本研究为深入探究金顶侧耳PGM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药用价值开发提供参考。

  • 农机装备·农业工程
  • 吴天祺, 孔宇, 凌虹, 常闻捷, 朱晓晓, 聂慧君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14-11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微生物群落、载体强化技术、工艺组合与调控等方面,对低温条件下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工艺系统运行及应用研究展开系统阐述。低温会抑制硝化菌活性,影响污水处理的脱氮效率;MBBR系统可通过生物膜富集硝化菌;适冷性微生物驯化技术可提升低温条件下系统微生物活性,有效提高该系统运行效率与稳定性。该系统填料选择影响工艺效果;磁性载体、亲水改性和多孔结构(如PVA凝胶)可增强挂膜、提高硝化菌富集,改善低温污水处理性能。优化MBBR工艺需调控曝气、碳氮比(C/N)及水力停留时间(HRT),低温条件下间歇曝气、低C/N和延长HRT可提升其硝化效率;A/O-MBBR等工艺组合可增强系统抗冲击能力。本文为MBBR工艺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李力, 樊永莲, 贾孟招, 张翱, 马良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19-12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增强5G(5G-A)的无源物联网具有无源供电、高连接密度、广覆盖和高效计算能力等优点,适合高价值果树和大规模果园的联网监测。本文论证了5G-A无源物联实现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设计出一种基于5G-A无源物联网的果园监测系统,并应用于果树生长状态监测、生长模拟与预测。系统设计方面,基于5G-A等技术,在无源传感标签阵列中采集并发送果园数据,通过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网络切片传输数据,将边缘计算节点部署在5G-A无线接入网侧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计算并作出反馈,将校正的WOFOST果树生长模型算法导入果树数字孪生系统,用于构建可视化和动态化的果树生长模拟及预测。应用方面,可实时采集果树生长的土壤、气候等数据,统计果树数量、监测每棵果树的生长状态;将果树生长和环境的耦合效应动态可视化,为其各生长阶段的精准预测和科学规划提供有效方法。研究成果为5G-A无源物联网果园监测系统的部署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案依据。

  • 农业教育
  • 毛欢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23-12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农业工程类高素质人才,本文以农业生态工程技术课程中“作物立体共生技术”知识点为研究对象,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贯彻“教中做,做中学”等教育理念,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具体来说,基于“教中做,做中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方案,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设计学习任务,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锻炼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课前,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发布学习任务清单,学生小组完成课前任务;课中,教学侧重实验操作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按照小组分配学习任务,统一设置样点,分头进行耕地与整地质量检查等活动;课后,教师设置讨论区,学生小组抢答互动,形成评价意见,教师评阅形成评阅意见。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灵活性和线下教学的实践性优势,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得到一定提升。本文为农业生态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孙虎男, 韩英浩, 金美华, 臧忠婧, 金颖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27-13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高素质生命科学专业人才,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对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进行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目前,该课程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相匹配的新型实验不足,部分课堂教学以“教师主导—学生操作”模式为主,实验耗材供应不足,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相对较少。教学改革方面,对实验项目进行分阶段调整,采用基础实验、示范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应用性实验的循序渐进式课程结构体系;应用“基于教学环节的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与讨论—汇报设计方案—实施实验操作”的教学模式,并引入问题导向学习(PBL)等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有序更新实验设备;利用农场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定期举办技能竞赛活动;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进行过程性评价考核;提升师资教学能力,建立常态化的青年教师发展制度。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明显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全面培养其科研素质。本文为类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王惠玉, 韩莹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31-13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具有园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在园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涵盖技能掌握、实践应用、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全过程性考核模式,并加以实践。方案设计方面,以园艺专业技能训练Ⅱ为例,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将全过程性考核划分为理论知识考核(20%)+实践操作考核(35%)+课堂表现考核(20%)+报告展示考核(25%)4个环节。实践方面,指导学生从“种子”到“果实”的全过程栽培管理,包括穴盘种植、盆栽种植、黄瓜和番茄种植等内容,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培养其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实践表明,全过程性考核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成绩优良率逐年提高,由2022年的73.33%提升至2024年的100.00%。本文为提高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参考。

  • 刘颖, 李丽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34-1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农业人才,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对鱼类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具体来说,明确教学目标,以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为目标修订课程质量标准,设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三层次教学标准;更新教学内容,融入前沿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学生知识体系;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实践环节,将有限的课堂教学聚焦于讨论、探究、协同及创作等活动;采用角色扮演、问题导向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系统阐明鱼类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及调节机制等知识,实现多学科有机融合;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即过程性考核(40%)与期末考试(60%)相结合,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实践表明,该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在各年度生命科学竞赛中均获奖,在水产养殖专业生产实习中获得实习基地认可的比例增加,自主学习能力与分工协作的科学素养得到明显提升。本文为相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农业经济·管理
  • 孙佳乐, 李艳红, 米可欣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38-14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山西省各地市蛋鸡养殖的优势和劣势,本研究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通过计算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推算研究区各地市蛋鸡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阳泉、忻州、大同具有明显的规模比较优势;晋城、大同、朔州具备较高的效率比较优势;阳泉、忻州、大同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更高;大多数地市具备蛋鸡养殖优势。提出为区域内蛋鸡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推进科学养殖以提高养殖效率,推进蛋鸡养殖产业化发展,加大品牌建设力度等建议。本文为促进研究区蛋鸡养殖产业持续性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张雯洁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42-14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安徽芜湖和美乡村建设为研究对象,从产业扶持、要素保障等方面介绍了其发展情况,剖析其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并提出优化对策。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建设过程中,暂存在产业模式、村民参与、区域发展和生态发展等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基于此,提出突出特色定位(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多元产业,差异化规划);鼓励村民参与(通过信息公开、民意征集及提供渠道等方式提升主体作用);统筹区域发展(政策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完善交通医疗设施,培育本土人才并吸引回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扩大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引入企业参与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等发展对策。本文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