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多源卫星数据的水稻叶片氮浓度含量精度,于2020—2022年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展水稻叶片氮含量估算试验,利用HH2光谱仪获取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叶片高光谱实测数据,并同步获取了水稻各时期氮素含量数据。选取了两种卫星传感器(Quick Bird和SPOT-6)的波段响应函数,基于ENVI/IDL重采样技术模拟了两种卫星传感器的反射率数据。基于模拟的水稻叶片多光谱反射率数据,以任意两个波段组合的方式构建了12个光谱指数,通过相关性拟合筛选与各生育期氮素含量高度相关的光谱指数,通过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建立的水稻叶片氮含量估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水稻叶片氮素含量(除分蘖期外)呈逐渐降低趋势,与光谱反射率呈负相关。Quick Bird卫星传感器在分蘖期、孕穗期NDSI-BG和RSI-BR与氮含量相关性最高,拟合决定系数(R2)分别为0.351 8、0.617 0和0.352 9、0.628 1;在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NDSI-RN和RSI-RN的R2最高,分别为0.714 0、0.553 2、0.637 2和0.707 5、0.542 9、0.639 5。SPOT-6卫星传感器与Quick Bird一致,在分蘖期、孕穗期NDSI-BG和RSI-BR的R2最高,分别为0.351 8、0.612 9和0.355 4、0.622 2;在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NDSI-RN和RSI-RN的R2最高,分别为0.702 9、0.543 6、0.584 6和0.697 8、0.537 9和0.584 8。模型验证结果表明,Quick Bird卫星模拟数据的R2=0.56,RMSE=0.42;SPOT-6卫星模型的R2=0.54,RMSE=0.28。说明基于Quick Bird卫星模拟数据建立的氮含量估测模型精度要优于SPOT-6卫星,但其RMSE略大,可以利用该方法进行较为粗略的水稻氮素含量估测。
本文总结了玉米品种丰大928的选育过程、栽培特征特性,分析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是以自交系LP6WC为母本,FGK0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宜机收玉米品种。其在多年多点的区域和示范试验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广适性,生育期128 d,株高273.4 cm、千粒重345.5 g;区域试验平均单产12 180~13 236 kg/hm²,抗倒伏性强,中抗茎腐病和丝黑穗病;籽粒粗脂肪含量4.05%、粗淀粉含量73.35%。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抢墒早播,播深4~5 cm;适度密植,东北、华北地区种植密度以7.5万~8.5万株/hm²为宜;施肥以有机肥+氮磷钾肥为主,增施硼肥提高产量;病虫草害需综合防治,播后封闭除草,苗期防虫,大喇叭口期防治螟虫,授粉期防叶斑病;籽粒乳线消失后机械收获,以增产提质。本文为该品种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粳糯稻品种皖垦糯1116为材料,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了不同类型叶面肥[处理1,苗墩墩(生物型);处理2,美州星(营养型);处理3,诱抗素+吲哚丁酸(调节型);处理4,液体酶肥(肥药型);处理5,甄丰瑞组合(复合型)]对水稻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期及农艺性状方面,各处理全生育期均为156 d,叶面肥对生育期无明显影响,喷施叶面肥可降低水稻株高(109.7~115.6 cm),增加穗长(16.7~17.8 cm)。产量构成因素方面,叶面肥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在22.9万~27.6万穗/667 m2,结实率在86.1%~88.5%,千粒重在26.4~27.1 g。各叶面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在696.4~751.6 kg/667 m2,产投比在3.4~7.3,以微生物叶面肥苗墩墩、调节型叶面肥诱抗素+吲哚丁酸、复合型叶面肥甄丰瑞组合的增产增收效果较好,本研究为水稻高效施肥管理提供参考。
为比较金甜顺100、辉甜138和珍真棒6号等12个甜玉米的品种特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其株高等农艺性状、穗长等穗部性状和穗重等产量性状,并进行了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等性状差异较大,株高在206.2~325.6 cm,穗位高在66.0~180.4 cm,空秆率在0~12.8%,双穗率在1.6%~22.4%;穗长在20.50~23.46 cm,穗粗在20.40~23.67 cm,秃尖长在0.66~2.88 cm,穗行数在13.2~20.4行,行粒数在38.3~48.8粒;穗重在266.80~368.65 g,百粒重在31.85~47.76 g,产量在8 979.48~14 391.56 kg/hm2,出籽率在56.42%~87.00%;相关性分析表明,甜玉米穗长和穗粗、穗行数和穗位、株高和穗位高、穗粗和产量、穗行数和株高、穗重和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综合来看,珍真棒6号农艺性状综合表现较好,金冠597产量最高。本文为高产甜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玉米套作模式是解决耕地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技术措施。本文总结了玉米与大豆等作物套种对农田生态及农业生产的调控作用,并分析了套种的注意事项。该模式可通过时空生态位互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升细菌多样性、调节真菌群落),增强肥力与生态功能;高秆玉米为喜阴作物(黄精、魔芋等)提供天然遮阴,调节微环境湿度与光照;促进作物营养积累(大豆粗蛋白、东南景天重金属富集),提升品质。实践中,玉米套作需结合作物特性选择适宜品种,并优化田间管理,包括合理密植(如调整带宽减少遮阴影响)、改进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控(如利用作物互作抑制虫害等)。本文为推广应用玉米与其他作物套种提供参考。
本文总结了牡丹品种‘墨莲’的选育鉴定过程及扩繁技术。该品种是通过人工定向杂交选育的优良黑色系观赏牡丹品种,杂交组合为‘黑海金龙’ב冠世墨玉’。经多年观察、扩繁以及多点试验,该品种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其花朵墨紫色、花瓣基部具黑斑,质地硬,润泽,花朵直立,单朵花期长,耐日晒;花枝长,节间长,植株中高直立,成花率高,生长势强,花期中(偏早)。扩繁方法以嫁接和分株为主,嫁接选用芍药或牡丹根作砧木,9月中下旬进行,采用贴接法,接后栽植并覆土保湿,2年后可出圃;分株于9—10月进行,将母株分割成带根枝条,栽植时注意根系舒展,覆土成丘保温。本文为选育稀缺花色的牡丹品种提供参考。
本试验在茶树芽苞萌发初期和独芽期,采用7种植物生长调节剂(0.136%赤·吲乙·芸苔WP 75.0 g/hm2、0.1%三十烷醇ME 1 000 mL/hm2、0.4%糠氨基嘌呤AS 937.5 mL/hm2、0.000 4%烯腺·羟烯腺SP 750 mL/hm2、4%赤霉酸SL 500 mL/hm2、0.007 5% 14-羟基芸苔素甾醇AS 150 mL/hm2、2%复硝酚钾AS 150 mL/hm2)分别进行喷雾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分析其对茶树生长、产量、安全性及茶叶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提高茶树发芽密度,对茶树茶芽萌发生长均有明显的调节效果,第二次喷施后,鲜茶叶产量较CK提高12.77%~47.35%,其中,以0.136%赤·吲乙·芸苔WP 75.0 g/hm2处理对茶叶的增产效果较明显。7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生长安全,产品外观品质良好(芽头多、叶片嫩,茶芽及叶片颜色、肥厚、大小均一),且对蜘蛛等天敌生物安全。本文为选择适宜植物生长调节剂来促进茶叶生长提供参考。
本文系统梳理了破布木的生物学特性、应用价值及其应用前景,重点分析其在生态修复、生物质能源、纤维材料、药用及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潜力。破布木是一种多功能的木本植物,具有良好的生长习性与环境适应性,以及较强的生产能力、抗逆性、生态修复潜力、繁殖与扩散能力。该植物是良好的造纸与纤维材料;其叶片、果实和树皮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可用来榨油,制作传统糕点和果酱。破布木纤维材料在绿色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其纤维含量高,是生产生物燃料的理想原料,具有改善土壤质量,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多重应用价值。
为研究保水剂对干旱荒漠区沙枣生长的影响,以凹凸棒保水剂和羟甲基纤维素钠(CMC)植物纤维粘合剂2种保水剂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空白对照(CK)、F1(40 g凹凸棒保水剂与定植穴内土混合均匀)、F2(80 g凹凸棒保水剂与定植穴内土混合均匀)、F3(15 g CMC植物纤维粘合剂与定植穴内土混合均匀)、F4(30 g CMC植物纤维粘合剂与定植穴内土混合均匀)、F5(40 g凹凸棒保水剂撒施于定植穴底)、F6(80 g凹凸棒保水剂撒施于定植穴底)、F7(15 g CMC植物纤维粘合剂撒施于定植穴底)和F8(30 g CMC植物纤维粘合剂撒施于定植穴底)共9个处理,测定沙枣成活率及新梢生长量,并计算成本。结果表明,2种保水剂均能提高沙枣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其中F2的促进效果较佳,沙枣成活率为94%,新梢生长量较CK、F1、F3、F4、F5、F6、F7、F8分别提高25.7、11.5、12.8、8.4、22.3、19.4、23.7、22.0 cm;各处理的成本由低到高依次为F5<F6<F1<F2<F7<F3<F8<F4,分别为87、91、121、125、173、207、261和296元/667 m2。综合表明,80 g凹凸棒保水剂与定植穴内土混合均匀施用对沙枣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的促进效果较佳,且经济成本相对较低,可在同类地区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为筛选生态修复的植物材料,本试验基于铜矿区废弃地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立地特征及污染程度,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2021—2023年红叶石楠、南天竹等21种植物的成活率。结果表明,2022年7月成活率在70%以上的有14种植物,包括红叶石楠、南天竹、女贞等,2023年7月成活率在70%以上的有银杏、女贞和紫薇3种植物,成活率分别是98.00%、87.78%和100.00%。2021年12月、2022年7月的女贞成活率较高,为100.00%。2023年7月20日,乔木树种(包括毛竹)成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银杏(98.00%)>女贞(87.78%)>朴树(60.00%)>香樟(56.00%)>毛竹(6.67%);小乔木树种成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紫薇(100.00%)>樱桃(37.50%)>鸡爪槭(21.05%)>山鸡椒(10.32%)>香橼(8.97%);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包括箬竹)的成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箬竹(50.00%)>佛甲草(47.50%)>红花檵木(37.89%)>野迎春(22.67%)>南天竹(19.00%)>金森女贞(11.67%)>红叶石楠(5.33%)。综上,紫薇、银杏、女贞可作为铜矿区生态修复的造林树种。本文为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本研究以湖南常德石门县水田、旱地、园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pH及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肥力特征的变化规律,运用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度函数加权计算土壤肥力指数并进行分级,为研究区及类似地区生产上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肥力特征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就变异系数而言,速效养分高于全量养分(全氮),旱地和园地高于水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水田>旱地>园地,土壤碱解氮、速效钾与有效磷含量均表现为园地>旱地>水田。土壤综合肥力评价得分显示,园地和旱地土壤肥力水平偏高,水田中等。主成分土壤全氮的贡献率最高,土壤速效钾的权重占比最大,因此在施肥时应注重速效养分肥料的科学施用。针对土壤酸化现象尤其是果园土壤,建议多施用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对土壤酸化的缓冲能力,同时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通透性。
本文分析了新疆轮台县玫瑰康养公园的场地条件、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突出文化精神、引入玫瑰康养产业、凸显生态科普功能、配置康养植物4个方面提出了适合当地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区花卉种类繁多,观赏价值较高。依托该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结合玫瑰种植的生态景观、文化休闲、康体养生产业,打造一个集城市文化、玫瑰观光、康复养生、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复合性、多功能的玫瑰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策略具体如下:突出文化精神方面,深入挖掘丝路文化,构建文化游览路线;引入玫瑰康养产业方面,利用本土玫瑰品种,合理进行色彩搭配,根据玫瑰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开发特色康养产品;兼具生态科普功能方面,设置玫瑰科普展厅、玫瑰生态采摘项目等,充分发挥园区科普、生态的功能;康养植物配置方面,以乡土植物为主体,科学搭配花曲柳、香花槐、三球悬铃木等特色康养植物。本文为相关地区康养公园设计提供参考。
本文综述了植物叶功能性状对气候因子(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因子以及地形因子(海拔、坡向、坡位、坡度)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进展。气候因子方面,不同光照条件会导致植物在叶寿命、比叶面积、叶片大小等叶功能性状上出现明显差异;不同林分植物叶功能性状与温度的关系有所不同;叶片的水分传输能力和水力结构特征影响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生长、竞争与分布,降水量、土壤含水量等因素会导致不同植物在叶片大小、比叶面积、叶脉密度等叶功能性状上呈现多样差异。土壤因子方面,植物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土壤因子的响应有所差异。地形因子方面,不同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叶功能性状对海拔的响应机制存在差异;坡向通过调控光照、温度等因子形成局部环境梯度,导致不同植物在叶面积、比叶面积等叶功能性状上呈现差异;不同坡位的植物资源利用策略不同,且不同植物在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等叶功能性状上的坡位间表现趋势存在差异;不同坡度的植物叶功能性状存在差异。本文为阐明植物叶功能性状对环境的响应机制提供参考。
为探究2016—2024年W市河流水质变化情况,本研究基于研究区月际与年际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采用水质类比分类法对其河流水质月际和年际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分析重点地区的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变化,并提出水质治理对策。结果显示,在月际变化上,2023年4—7月受降雨增多、农业活动频繁及高温影响,水质以Ⅲ和Ⅳ类为主,部分河段出现Ⅴ类及劣Ⅴ类水质;当年8月—次年3月水质改善,以Ⅱ类为主。在年际变化上,2016—2023年研究区河流水质显著改善,Ⅱ类和Ⅲ类水质占比从74.0%升至95.8%,劣Ⅴ类水质基本消除,主要得益于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和污染源严格管控。监测点1和监测点2的水质总体较优,监测点3和监测点4的水质有待进一步改善。其中,监测点4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综合表明,近年来通过水资源管理,分阶段科学治理等措施,研究区水质状况明显提升,但部分区域仍需进一步加强水质治理。基于此,提出强化污染治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生态修复,通过现场宣传、开展教育活动等形式加强公众参与等建议,以持续改善水质质量。
本文概述了光照对植物气孔发育和运动调控相关的研究进展。气孔作为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和水分交换的重要通道,其发育和运动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调控,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气孔发育受植物内部和外部环境信号的协同调控。气孔对光照响应的研究存在两种假设:一种是气孔对光的直接响应,另一种是由细胞间CO2浓度变化导致的间接气孔反应。气孔对光的开放响应有两条途径:由PHOT1/PHOT2介导的保卫细胞特异性蓝光响应途径和依赖于光合作用的红光响应途径。蓝光通过PHOT1、PHOT2等受体参与信号转导,激活保卫细胞质膜的H⁺-ATPase,引发K⁺离子内流,促使气孔开放;红光主要通过叶肉的光合作用参与气孔响应,其是由于保卫细胞对叶肉光合作用引起的细胞间CO2浓度降低的反应引起的。此外,绿光可以抑制蓝光诱导的气孔开放,植物激素能够直接调节气孔运动以及气孔对外部信号的反应。
为探究高原公路沿线草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典型国道沿线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6种重金属(Pb、Zn、Cu、Cd、Ni和Cr)含量进行研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和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表层土壤(0~10 cm)中Pb含量随与公路距离的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在不同距离下,土壤中Ni和Cr具有向下层积聚的趋势,而Pb、Zn和Cd则具有表层积聚的趋势;公路沿线土壤中Pb和Cu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受交通活动影响较大,而Cd的稳定性相对较好;Cu、Pb与Zn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Pb、Cr与Cu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区公路沿线部分草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Pb、Cd、Ni、Cr和Cu达到污染程度,不同距离下草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较高,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为轻微至中等。由于研究区经济和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将随交通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公路沿线草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应受到重视。
为了解植物遗传转化的研究热点及趋势,本研究以1982年1月1日—2024年10月21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413篇植物遗传转化相关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其发文量、发文期刊、研究机构、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982—1996年为探索期,年均发文量1.6篇;1996—2010年为增长期,年均发文量15.7篇;2010—2024年为下降期,年均发文量12.2篇。发文量较多的期刊包括《分子植物育种》《生物技术通报》和《安徽农业科学》等;发文量较多的机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和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文量分别为8和6篇;东北林业大学刘彩霞的发文数量最多,为6篇。机构合作和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的网络密度分别为0.002 4,0.003 3,说明各机构及作者均须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关键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植物表达载体、农杆菌和植物;关键词主要聚集为两大类,以植物为聚类标签,包括番茄、药用植物、玉米、烟草、马铃薯和拟南芥等;以生物技术为聚类标签,包括植物表达载体、植物遗传转化、组织培养和抗生素等;1995—2006年突现基因枪、植物等6个关键词;2006—2020年突现植物表达载体等8个关键词;2021年突现关键词植物激素,该关键词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本文为植物遗传转化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薄荷为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作物,其深加工附加值较高,作为其主要挥发性成分的薄荷醇,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药理学涉及的药动学、药效学、药剂学和毒理学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药动学方面,薄荷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较低,平均滞留时间(MRT)和消除半衰期(T1/2)均较短,说明其在体内代谢较快。药效学方面,其通过影响细菌细胞膜磷脂酰胆碱等的含量,发挥抗菌作用;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通过影响真菌生物膜的生成,对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通过降低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mRNA水平,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发挥抗炎作用;其可以促进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和迁移;通过调节神经细胞的Ca2+和Na+通道,发挥镇痛作用;其他药理活性包括抗寄生虫、抗氧化和神经调节等。药剂学方面,薄荷醇作为高效的渗透促进剂,通过下调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5)水平,增强血脑屏障、淋巴渗透、肠道上皮屏障、皮肤渗透屏障等的转运能力。毒理学方面,该物质在大鼠和小鼠中的半数致死量(LD50)均高于4 000 mg/kg,安全性较高;但长期过量使用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如降低食道、食管和胃括约肌的张力等。本文为薄荷醇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本试验以苦水玫瑰花瓣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纯露,分别采用单因素实验(A料液比,B蒸馏时间,C浸泡时间)和正交实验确定其因素最适组合,测定组合的感官评分、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等,以确定玫瑰纯露最优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玫瑰纯露提取最适料液比m∶v为1∶4、最适蒸馏时间20 min、最适花瓣浸泡时间8 h;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影响玫瑰纯露提取的主次因素依次为料液比、蒸馏时间、浸泡时间,以A2B2C3(料液比m∶v为1∶4、蒸馏时间20 min、浸泡时间12 h)的评分最高,为8.2分,其提取的玫瑰纯露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66.27%、66.78%,抗氧化能力较强。综上,玫瑰纯露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m∶v为1∶4、蒸馏时间20 min、花瓣浸泡时间12 h。本文为玫瑰纯露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本研究利用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观测数据、ERA5再分析数据及MICAPS常规资料,从环流形势、水汽条件方面,分析了2024年4月27—29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出现强雨雪天气的原因,以及该过程降水相态变化特征和对农业生产的建议。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呈现雨转雨夹雪转雪的复杂相态转换,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累积降水量大等特点。环流形势方面,高低层急流耦合,配合低空低涡切变线、地面倒槽及锋区,为强雨雪提供了有利条件。水汽条件方面,700 hPa西南急流持续输送水汽,南部地区比湿达 4 g/kg,满足暴雪水汽标准。降水相态方面,近地面冷垫形成及温度层结变化主导了降水相态转换,融化层厚度与强度对相态转换影响明显。针对强雨雪天气建议农户合理调节棚内温湿度、加强田间管理、做好防寒保温等工作。本研究为相关天气分析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域,以蒲公英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18年研究区域内的蒲公英物候观测资料(萌芽期、展叶始期、展叶盛期)、气象数据(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等)和土壤水分含量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探究研究区气候变化对蒲公英春季物候变化的影响,及其主要驱动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80—2018年,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平均土壤水分含量的倾向率分别为0.38 ℃/10 a、-0.68 mm/10 a和-0.004 (m3/m3)/10 a,呈暖干化趋势;蒲公英平均春季物候均有提前趋势,萌芽期平均每10 a提前1.1 d,展叶始期平均每10 a提前0.8 d,展叶盛期平均每10 a提前0.7 d。蒲公英萌芽期、展叶始期、展叶盛期的最佳期间长度分别为40、83、80 d。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萌芽期各气象因子的VIP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土壤水分>降水量;展叶始期的VIP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水分>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展叶盛期的VIP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水分>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回归模型的R2X(cum)、R2Y(cum)、Q2(cum)均大于0.5,拟合效果较好。综合表明,平均气温和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蒲公英春季物候的主要气象因子。
为探究植保无人机施药参数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疆T40植保无人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同施药液量(A1,30.0 L/hm2;A2,45.0 L/hm2;A3,67.5 L/hm2)与施药高度(B1,3 m;B2,4 m)双因素组合处理,系统评估药后7和15 d的保叶效果及虫量防效差异。结果表明,A3-B1处理在药后7 和15 d的保叶效果(93.77%、92.58%)与虫口防效(94.76%、94.10%)在各处理中表现较优。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施药液量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存在明显效应(P<0.01),而施药高度及其与施药液量的交互作用对防治效果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防效与作业效率,推荐采用施药液量45.0 L/hm2×施药高度3 m(作业效率最优)和施药液量67.5 L/hm2×施药高度3 m(防效最优)两种参数组合。研究结果为植保无人机精准防控稻纵卷叶螟提供参考。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及其优势,对输水类、灌水类和智能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推广策略。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涵盖滴灌、喷灌、微灌等,以及水肥一体化等智能灌溉技术,可根据作物实际需水量、土壤条件等进行精准、定时、定量灌溉。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方面,管道输水、防渗渠道输水等输水类节水灌溉技术可减少水分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滴灌、喷灌等灌水类节水灌溉技术可通过局部灌溉等方式将水分输送给作物,具有节水、增产等优势;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和处理土壤墒情等信息并进行智能化管理,可有效提高节水效果。推广策略包括加强对节水灌溉工程的统一规划,提高种植户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差异化选择适宜的节水灌溉方式,提供配套的操作培训服务;应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提供个性化灌溉方案。本文为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为提升果树育种学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大食物观需求的专业人才,本文分析了果树育种学课程教学现状,并提出了融入大食物观理念的教学改革措施。研究发现,当前教学存在学生参与度偏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实践资源局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更新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其次,优化教学内容,重构以营养品质为核心的育种知识体系;此外,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强化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研究表明,将大食物观融入果树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该课程在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培养更多具备前瞻性视野、创新能力的优秀果树育种人才。本文为农业科学领域中果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提供参考。
本文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针对当前农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产教融合不深、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构建了“科教、产教双融合”育人模式。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借助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开辟第二课堂,与农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开辟生产实践第三课堂,形成了“三个课堂”协同育人体系。通过该育人模式实践,建立了师生互动交流机制,使科教融合落到实处;形成了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构建了开放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推动了农学、动物医学等学科建设;学生就业率及考研率提升,科研积极性提高;组建了服务团,建立产业与基层服务的联系,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政协同发展。本文为农业高校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为培养环境科学专业方向的人才,本文分析了环境监测实验课程中教学模式固化、内容单一、考核片面及创新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 OBE 理念,从教学方式、内容、考核体系、实验室管理及创新能力培养5个维度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构建递进式教学结构、整合教学大纲、引入数字化工具与现代监测技术、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优化实验室功能分区、并依托开放性实验室与虚拟仿真平台强化实践创新。经过8年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完成相关教学改革项目,编制实验指导书1本、多媒体课件1套,建立多维度成绩评定体系;学生获国家级创新项目1项、院级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相关团队获评省级优秀实践团队。实践表明,OBE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可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为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为探索提升中药资源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中药资源学课程建设为核心,结合小班化教学模式,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针对中药资源学课程特点,研究构建了理论讲授、实践训练与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实践环节、完善评价机制等改革措施,重点培养了学生在中药资源调查、道地药材鉴定等方面的核心专业能力。研究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师生深度互动,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了整体教学质量。本研究为中药资源学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对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为培养高素质合成生物学应用型人才,本研究对生物制药工程设备课程进行了系统性教学改革。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包括以常规讲授法为主、缺乏实践教学内容、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整合BOPPPS和双师制模式以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了贯穿基因操作、发酵工艺、分离纯化、制剂制备等全流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并建立了“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基础考核+综合考核”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改革实施2年来成效明显:学生成绩均呈正态分布,2021级90分以上学生占比达7.4%,较改革前有所提升,实现零挂科,且评教平均分达98.5分。研究表明,该课程教学改革强化了学生对制药工程设备的系统认识,提升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为类似生物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本文分析了青海海东富硒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资源优势及发展有待提升的环节,并提出其相应的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区具有独特的富硒土壤资源,有利于富硒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其富硒产业发展暂面临人才、企业规模、认知度、资金投入、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不足。基于此,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依托高校合作提升技术;扶持重点企业,开发富硒苦荞茶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整体效益;促进合作交流,增强富硒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品牌知名度;争取外部资金支持,推动招商引资;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多平台、多层次销售渠道等对策,全面提升富硒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本文为相关地区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结合安徽潜山市再生稻生产现状,分析其有待提高的方面,并提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区将再生稻纳入农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种植面积稳步增长;2023年黄铺镇示范种植再生稻(荃优822)两季总产为13 609.5 kg/hm2,效益为10 341.27元/hm2。该产业发展暂存在品种及栽培技术、品牌化建设水平、规模化和社会化程度等有待提高的方面。基于此,提出推广抗倒伏、宜机收的优质品种,优化播种育苗、精准施肥、病虫害“三防两控”、轻简化机械收获等技术体系;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发展农旅融合示范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一站式”农机服务合作社,完善供销体系降低生产成本等发展对策。本文为研究区及相似地区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发挥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分析了其在农业种植业中的核心作用及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农业技术推广通过优化品种选择、引入先进机械、推广节水灌溉与设施农业等技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并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在推广策略方面,创新信息化传播方式、加大农技宣传力度、培育高素质推广队伍及完善基础设施与制度保障体系,成为提升推广效率的关键。本研究提出以科技赋能农业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农业推广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升农业推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梳理了界首刘寨村林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创新实践。研究区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经营管理、林下经济、产业链市场化及科技支撑等有待提升的环节;基于此,针对性地形成了四大对策模式:通过“村企合作”规模化种植楸树、蓝冰柏等树种以提升经营水平;发展林羊、林禽、林蝉等复合模式及种植芦竹、艾草以发展多元化林下经济;对玉铃铛枣进行深加工与品牌包装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与科研院所合作应用土壤改良、菌根肥等技术以强化科技示范推广。研究区形成了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复合林下经济为特色、科技兴林为支撑、品牌建设为抓手的发展模式。本文为优化林业资源配置、完善乡村林业产业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