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农学通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 第31卷, 第19期 刊出日期:2025-10-15
  

  • 全选
    |
    创刊30周年专栏
  • 周兵, 程驭, 吴晨阳, 姚勇, 陈刚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春优83是以春江88A为母本,T27为父本,系统选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本文从播种及秧田管理、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该品种在江淮地区的毯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秧田阶段,采取咪鲜胺等药剂浸种消毒、毯苗机播旱管育秧,培育适龄(≤25 d)健壮、盘根良好的秧苗。大田阶段,水浆管理包括分蘖期浅水勤灌、茎蘖数达目标穗数80%时分次搁田至田板硬实;拔节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收获前7 d断水。施肥遵循“前促、中控、后补”原则,基肥施用配方肥、硅肥和锌肥;分蘖期分2次追施尿素与复合肥;拔节期与幼穗分化期分别施用促花肥与保花肥;齐穗后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杂草防除可在整地后与移栽前后喷施丁草胺等药剂进行2次土壤封闭处理;生长中期根据草相选用针对性除草剂进行茎叶处理。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采取种植诱集植物等农业措施、喷施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化学药剂进行统防统治。本文为挖掘春优83的高产潜力及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粮食作物
  • 张科, 邹长明, 邹佳运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5-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粪肥还田对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烟农19为材料,设置空白对照(T1)、常规施肥(T2)、常规优化施肥(T3)、粪肥替代15%无机肥(T4)、粪肥替代30%无机肥(T5)、粪肥替代15%氮肥(T6)和粪肥替代30%氮肥(T7)7个处理,调查各处理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情况。结果表明,粪肥替代处理(T4~T7)的小麦有效穗数较T2提高4.6%~5.3%,穗粒数提高2.7%~4.5%。T4~T7处理产量在9 217.5~9 442.5 kg/hm²,以T6产量最高(9 442.5 kg/hm²);T4~T7处理的经济效益在11 993~13 439元/hm²,较T2增收5.5%~18.2%,以T4经济效益较佳(13 439元/hm²)。土壤肥力方面,各处理pH变幅较小;T4~T7处理的平均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26.2 g/kg、1.300 g/kg、123.5 mg/kg、15.7 mg/kg、198 mg/kg,均高于T1,表明粪肥替代无机肥或氮肥可有效提升土壤保肥能力和养分含量。本文为促进小麦绿色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

  • 汪玮, 吴星语, 姜淑华, 徐礼英, 许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9-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聚焦皖南地区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深入分析该轮作模式的现状,指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区推行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紫云英作为绿肥还田,具有固氮增肥、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该模式可减少水稻季40%的氮肥用量,同时有助于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该模式推广暂存在紫云英种植面积缩减、种子质量不稳定、种植管理技术不完善和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专项科研基金和优惠政策等,提高农户种植紫云英的积极性,进而增加紫云英种植面积;加强种子繁育与管理,建立紫云英种子繁育基地,采用先进的种子繁育技术,提高种子纯度和发芽率,进而提高稳定性;推广科学的种植技术体系,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和全程机械化等配套技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推进水稻—紫云英产业化发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发紫云英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等对策。本文为相关地区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何文成, 雷茂安, 袁仁博, 林锋, 杨文平, 刘良成, 蔡柳文, 刘家钜, 黎均旺, 刘伯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13-1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吉丰优866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和制种技术。该品种是以吉丰A为母本、广恢86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三系杂交稻组合。其在广东地区种植,生育期适宜、抗倒性强、分蘖力佳;202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690.35 kg/hm2;整精米率61.2%~65.7%,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在7月10日前适时播种,1叶1心期喷施多效唑以控高促蘖;在5.5叶前合理密植,做到浅插、直插;施足基肥,分阶段及时追施氮肥、钾肥和复混肥;干湿交替灌溉,前期浅水促返青,中期晒田控无效分蘖,后期保证水分供应;病虫害防治遵循综合策略,利用诱虫灯、生物制剂及低毒化学药剂进行科学防控。高产制种技术包括科学安排基地与播期,依据父母本特性(父本花期集中,母本扬花期短)及地域气候计算播差,确保父本花期较母本早1~2 d;精细肥水管理,分阶段施足基肥、分蘖肥、父本肥及穗肥,采用浅水灌溉与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模式;病虫害综合防治,针对稻飞虱、螟虫及主要病害施用噻嗪酮等药剂;适时喷施“九二〇”,以优化株高差,利于授粉;全程严格除杂与隔离,从秧田到抽穗期多次去杂,设置300 m以上隔离区;授粉后先割父本,成熟后选晴天机械收割母本。本文为吉丰优866的规模化生产与推广提供参考。

  • 郭志丽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17-2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直播是一种无需育秧和移栽环节,直接将种子播撒到大田中的栽培方式。本文从品种选择、播种方式、播种前处理和播种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其高效栽培管理技术。生产中选择适宜当地栽培、抗倒伏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作为直播栽培品种(早稻品种松雅早1号等,晚稻品种黄华占等,双季稻品种美香占2号等);直播稻以湿直播撒播为主,省工高效,旱区采用旱直播穴播,利于增产。播前进行杂草防除(10%精草铵膦等除草剂)、打田整地(机械深耕深松)和结合施肥平整地块等工作;种子进行晾晒(1~2 d)、浸种(25%咪鲜胺乳油)、催芽(30~32 ℃高温下放置1~2 d)等处理;适时播种(早稻3月上旬、晚稻7月中上旬),常规稻播种量3.5~4.0 kg/667 m²,杂交稻3.0~3.5 kg/667 m²。在播后2~4 d、15~20 d和水稻长至7~8叶时分别实施芽前封闭(40%苄嘧·丙草胺等封闭除草剂)、苗后封杀(五氟磺草胺、灭草松等除草剂)、后期补除(2甲·灭草松等除草剂或人工拔除)等杂草防除技术。田间管理上,做到及时追肥,依据“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大水孕穗、湿地增大穗”的原则科学管水;拔节前3~5 d,选用多效唑等化控剂进行化控防倒。同时,在做好常规稻田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上,特别注意水稻生长中后期纹枯病的防治。本文为水稻直播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经济作物
  • 蒲艳梅, 翟云龙, 邰红忠, 练文明, 卢金宝, 吴博, 王文涛, 蔺瑞雪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21-2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适宜新疆阿拉尔垦区干播湿出侧封土模式下无膜种植的棉花品种(系),本研究以新陆中82号为对照品种(CK),测定了塔河2号等14个品种(系)在该模式下的破土率、出苗率、保苗率、出苗天数,以及生育期等农艺性状,籽棉及皮棉产量,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等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参试材料滴出苗水第7天的破土率在31.82%~56.15%,第14天的出苗率在82.41%~97.05%,保苗率在68.38%~90.30%,出苗天数在11.0~15.5 d;参试材料的生育期在129.0~148.5 d,株高在69.78~88.04 cm,第一果枝节位在6.36~9.14节,第一果枝节高度在14.79~36.05 cm,果苔数在6.71~8.96个,单株结铃数在4.76~6.47个,铃重在4.96~6.26 g,衣分在40.68%~44.47%;参试材料的籽棉产量在262.33~363.33 kg/667 m2,皮棉产量在112.13~155.88 kg/667 m2;参试材料的上半部平均长度在28.51~31.35 mm,断裂比强度在26.51~34.95 cN/tex,马克隆值在3.70~4.65,整齐度在82.95%~86.04%,成熟度在0.83~0.86。综合来看,塔河2号、Z1112、17-1609、17-1612综合表现较佳,塔河2号可在阿拉尔垦区进行无膜种植,Z1112、17-1609、17-1612可作为无膜棉育种材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 甘国渝, 刘本福, 冯繁文, 黄晶, 王勇, 余兴华, 庹圣慧, 张鹏, 张振, 陈高航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27-3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烟叶生产格局及科研现状,以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13—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3—2023年)为信息来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分析等方法,对烟叶生产格局、烟叶科研文献发表量、发文机构、发表期刊类型和项目支持情况等进行梳理。结果表明,2013—2021年,中国烟叶种植面积和产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烟叶单产呈波动变化,逐渐趋于平缓;以2021年为例,西南地区是烟叶种植主要区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的63.7%、60.9%。从发文量来看,2013—2020年,烟叶研究的发文量呈下降趋势;2021—2023年,烟叶研究的发文量稳定在1 200篇左右;发文机构集中分布于华中、西南和华东地区,其中河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核心发文机构的发文量均超过500篇;载文期刊以应用型期刊为主;项目资助以中国烟草总公司系统科技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研究热点集中于烤烟品质提升、植烟土壤改良、施肥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控等领域,表明当前烟叶研究紧扣生产实际,致力于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问题,为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姜芳蕾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32-3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栽培实践,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精细整地、播种育苗、降渍排湿、追肥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品种选择方面,根据长江流域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市场需求选择合适品种,可选择中早熟双低油菜品种、耐旱品种等;种子处理方面,剔除携带病害、附着虫体及破损的种子,通过晒种、药剂拌种等种子处理,提高油菜成活率与病虫害抗性;精细整地方面,应用深翻、深沟高垄等精细整地技术,在田块四周开挖深沟以强化降渍排湿效果;播种育苗方面,通过育苗移栽或高效撒播确保足够的基本苗数,优先选择壮苗进行移栽,通过人工、机械方式进行撒播;降渍排湿方面,提前挖好厢沟、腰沟、围沟,并使外排水沟与田间沟渠相连,及时进行清沟排水,防止渍害,促进根系发育;追肥管理方面,在苗期、蕾薹期、花期3个阶段进行精准高效追肥,保证油菜养分供应;病虫害防治方面,综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措施,通过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病残体、选用短效低毒化学药剂等方式强化防治效果。本文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 林业科学
  • 余善禧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37-3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杉木纯林经营中存在的地力衰退等问题,本研究开展杉木与枫香3∶2(模式A)和4∶2(模式B)行状混交造林试验,以杉木纯林(模式C)为对照,测定3种造林模式下的杉木、枫香高度、胸径、生物量、林内小气候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杉木与枫香混交林中杉木的树高、胸径、总生物量高于杉木纯林;模式A中的林内气温、土温和相对光照强度较模式C分别提高了8.7%、8.7%和7.9个百分点;模式A的土壤通气度、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模式C分别提高了2.57个百分点、9.5%、13.2%、12.5%。综合来看,杉木与枫香3∶2行状混交效果较好,有利于实现杉木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林地的持续利用。

  • 杨念琼, 石廷信, 吴开勇, 李振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40-4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杉木连栽引起的地力衰退问题,本文对杉木连栽人工林的现状、地力衰退原因进行分析,并从精准施肥、推行轮作栽培制、营造混交林和加强抚育管理等方面提出可持续经营策略。杉木多代连栽会导致林地生产力下降,土壤孔隙状况、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等持水性能变差,土壤转化酶、脲酶、蛋白酶等土壤酶活性下降,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林地土壤养分供给不平衡,杉木的自毒作用、铝毒害作用,以及不合理的营林措施是杉木连栽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出了根据杉木生长需要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与豆科和禾本科作物轮作,均衡土壤养分;改善人工林群落结构、营造混交林;适时进行抚育管理、间伐,控制林分密度等对策。本文为实现杉木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张航航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45-4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森林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在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分析了安徽南陵县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区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构建了权责清晰、执行高效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2024年林长巡林次数增长了76.12%;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赋予乡镇审批发放林木采伐许可的权限,采伐证平均办理时间由15 d缩短至10 d;构建违法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数据库,采用遥感判读技术优化系统的数据处理精度与信息提取效率,苗木采伐作业合规率达95%。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在森林资源管护、林木采伐监管、采伐政策宣传3个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基于此,提出了优化林长制人员配备,依托安徽省林长制综合管理平台形成人防技防监管合力;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和凭证采伐制度,主动调整检查方法和监督内容,建立采伐全过程的追溯系统;通过乡村告示栏、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加大林木采伐管理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等对策,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 生态环境·植保
  • 侯金权, 周佳民, 黄文坤, 巢进, 张鹏, 杨日华, 徐瑞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49-5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广缓控释肥在烤烟生产中的应用,本文分析了缓控释肥的养分释放机制及其在烤烟生产应用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该肥料养分释放机制主要包括渗透机制、破裂机制,包衣原料、包衣厚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因素会影响养分释放时长。施用缓控释肥能提高烟叶成熟度、改善烟株的农艺性状和增强烟株抗病性,有效控制了养分流失,缓解肥料过度施用引发的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在烤烟生产中推广应用缓控释肥,需重点关注其功效的稳定发挥、成本与价格因素,以及市场推广的实际难度,可采取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提高肥料功效,开发新型包膜材料、降低产品价格,建立相适应的施肥技术体系、加大技术推广力度等对策。本文为缓控释肥在烤烟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曾俊源, 徐奕帆, 段雪梅, 季瑜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53-5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参考GB/T 14506.30—2010《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 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方法,测定某污染场地的正东、正西、正南、正北、西南5个方位20个点位土壤中的Li、Be等40种无机元素含量,并利用土壤单项污染指数(Pip )、地累积指数(Igeo)和元素变异系数(CV)分析不同点位土壤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As、Cd、Cu、Pb、Ni、Sb、Be、Co、V 9种无机元素含量均值在0.406~101.000 mg/kg,均低于风险筛选值标准,且土壤Pip 均<1,评价为无污染。与东部平原土壤背景值相比,Li、Be、Sc等29种元素的Igeo≤0,表现为无富集;Cu、Gd、W、Bi 4种元素的Igeo在0~1,表现为轻—中度富集;Zn、Ag、Cd、Pb 4种元素的Igeo在1~2,表现为中度富集;In、Sb元素的Igeo在2~3,表现为中—强度富集;Sn元素的Igeo为4.09,表现为强—极强度富集。研究区土壤中Cu、Zn、Ag等 11种元素的CV>0.4,为不均匀分布;且不均匀分布元素的浓度最大值多数分布在正东方向,而W浓度最大值在西南0.5 km,Cu、Zn、Mo浓度最大值在正北0.5 km。本研究为土壤环境监测提供参考。

  • 陈友祥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58-6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安徽亳州蒙城县的小麦田禾本科杂草发生现状,分析其加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近10 年,研究区小麦田的禾本科杂草发展速度较快,包括野燕麦、节节麦、看麦娘等;其发生加重的原因包括麦种携带杂草种子,深耕或深翻的田间管理有待加强,联合收割机与秸秆打捆机使用不当以及阔叶杂草群落衰减、杂草生命力较强等。基于此,提出禾本科杂草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避免从杂草发生量大的地区调入麦种,切断麦种携带杂草种子的传播途径;进行深耕或耕翻(深度在25 cm以上)等作业控制杂草的发生,对联合收割机与打捆机进行彻底清理,减少机械传播的杂草种子数量;坚持“封杀结合,科学施药”的原则,选择氟噻草胺等药剂,在小麦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播后15 d左右(麦苗1叶1心期)至霜冻降温来临前,选用异丙隆等药剂进行封杀结合处理,在冬前小麦4~5叶期后,选用炔草酯等进行茎叶处理。本文为小麦田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提供参考。

  • 王辉, 刘昌威, 施宁, 孙丹, 孙步旭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62-6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SQ市道路绿地(SC区、SS区、SY区、JK区和HB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大叶女贞、金森女贞等6种植物叶片,测定叶面可吸入颗粒物中镉(Cd)、铅(Pb)、铬(Cr)、铜(Cu)、镍(Ni)和锌(Zn) 6种重金属的含量,利用污染负荷指数(PLI)、综合及单因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 E r i)分析重金属的累积状况和污染情况。结果表明,6种植物叶面可吸入颗粒物中不同重金属累积能力存在差异,其中海桐叶面Zn,大叶女贞叶面Cr、Cu和Cd以及广玉兰叶面Ni和Pb含量较高,分别为65.41、34.42、18.54、0.40、9.29、4.63 mg/kg;按不同地理区位,SC区植物叶面Cu、SY区植物叶面Ni,JK区植物叶面Cd和Pb,HB区植物叶面Cr和Zn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9.65、11.14、0.31、3.67、38.96和67.90 mg/kg。污染评价方面,各绿化树种叶面Cr、Ni、Cu和Pb的PLI<1,均为无污染水平;广玉兰、金森女贞和石楠叶面中Cd的PLI在1~2,为轻度污染水平;在海桐和大叶女贞叶面中Cd的PLI>3,为重度污染水平。6种植物叶面Cr、Ni、Cu、Zn、Pb的 E r i均小于40,RI小于150,生态风险较轻;而Cd的 E r i在14.508~144.231,RI为371.295,存在较强的生态风险。综合表明,生产中应重点防控Cd污染。

  • 韩张义, 李晓阳, 乌希坤·亚力坤, 母俊景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67-7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新疆准东新城为例,分析了该地气候、光照、土壤和植被数据,结合生态适应性设计理论,在空间优化、客土改良、水体布置3个方面提出了绿地空间优化策略。研究区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空气干燥、降水量少、风沙大、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较长,土壤以盐渍化沙土为主,植被的种类相对单一,绿化率相对偏低。基于研究区生态现状,提出的策略具体如下:空间优化方面,建设防护林带,选用耐旱、耐盐碱的本土植物,将地域文化、色彩、文化符号融入规划建设,设计具备多样化的功能空间,构建连续的绿化网络,通过合理的绿地布局和设施配置优化公共空间;客土改良方面,使用保水剂,重点地区选用耐盐碱植物,采用人工覆盖技术塑造微地形和下沉绿地空间,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的本土植物进行土壤改良;水体布置方面,实施土壤排碱工程,构建多层次城市水系网络,包括环城水带、生态水轴和标志性水景。本研究为干旱地区的绿地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 邓斌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72-7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2014—2024年宣州地区小麦赤霉病调查数据,在小麦主产区开展稻桩带菌率、病情调查,测定病穗率、病情指数并按标准分级,系统分析其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控建议。结果显示,宣州地区小麦赤霉病每年均有发生,始见期集中在3月底至4月上旬,年度发生程度差异明显,4月降水天数是关键气象影响因子,且病害最终发生程度与显症期早晚无关,秸秆全量还田增加了环境菌源。小麦开花期与孢子释放高峰期高度吻合,品种抗性有限等是主要致灾因素。综上,可通过深翻灭茬、适期播种、选用抗耐品种、花期科学施药等综合防控措施,以最大程度降低小麦赤霉病危害程度。本文为相关地区后续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 夏长春, 孙俊铭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77-8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22%春雷·三环唑与硅钾肥联用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宁香粳9号为材料,设置8个田间处理(A,水稻分蘖末期、破口初期和齐穗期分别喷施22%春雷·三环唑悬浮剂750、900、900 mL/hm2;B,水稻分蘖末期、破口初期和齐穗期分别喷施22%春雷·三环唑悬浮剂+水溶性硅钾肥750+750、900+750、900+750 mL/hm2;C,水稻分蘖末期、破口初期和齐穗期分别喷施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600、600 g/hm2;D(CK1),清水对照;E,水稻破口初期和齐穗期分别喷施22%春雷·三环唑悬浮剂900、900 mL/hm2;F,水稻破口初期和齐穗期分别喷施22%春雷·三环唑悬浮剂+水溶性硅钾肥900+750、900+750 mL/hm2;G,水稻破口初期和齐穗期分别喷施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600 g/hm2;H(CK2),清水对照),其中A、B、C为叶瘟病+穗瘟病双防治处理,E、F、G为仅穗瘟病防治处理,测定不同施药处理下水稻的安全性,以及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各施药处理对水稻生长安全;处理B药后18 d的叶瘟病病指防效为93.84%;处理F的穗瘟病病指防效为92.53%;处理B水稻收获前基部第1、2、3、4节间长度分别为1.61、5.18、8.73、11.86 cm,低于处理C和处理D;处理B的水稻产量较处理D增产12.68%,处理F较处理H增产9.94%。综合表明,22%春雷·三环唑与硅钾肥联用可有效控制稻瘟病,改善植株形态结构,抗逆性和抗倒伏能力增强,增产效果明显,本文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 农产品加工·检验检测
  • 王端飞, 岳超, 毛静静, 田震, 张常军, 王伟, 李少鹏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82-8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分选是卷烟工业企业提升烟叶原料纯度、实现精细化分类、增加烟叶使用价值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烟叶工业分选方式及质量控制指标、工业分选对烟叶质量的影响,结合现实情况对烤烟工业分选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当前,烟叶工业分选的主要方式包括普选、片选、精片选、块选等。工业分选能有效剔除青杂烟叶、霉变烟叶,以及对感官质量影响较大的非原等级烟叶、副组烟叶,有利于提升烟叶质量,同时有效降低了烟叶烟碱变异系数,提高了烟叶均质化水平。由于卷烟品牌风格的差异、烟叶产地的不同,烟叶工业分选的质量控制指标选择存在明显差异,如身份、色度等。烟叶工业分选呈现出智能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为提升烟叶分选水平和烟叶原料可用性提供参考。

  • 刘丽, 凌蓉, 彭桂莹, 章莹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86-8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选择合适的前处理快速高效精准地检测土壤中铅(Pb)含量,本研究采用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消解体系(方法1)、硝酸+盐酸+氢氟酸消解体系(方法2)和硝酸+氢氟酸消解体系(方法3)3种方法对4种土壤标准样品(GSS-9、GSS-12、GSS-13、GSS-20)进行前处理,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测定土壤中Pb含量,评价不同处理方法的消解效果及精密度。结果表明,方法1的消解效果较佳,其消解液呈无色透明且无残渣。方法1测定的土壤标准样品Pb含量结果均在标准值范围内,相对误差在1.34%~6.68%,准确度较高,相对标准偏差在3.82%~7.35%,精密度较好;方法2测定的3个土壤标准样品(GSS-9、GSS-12、GSS-13)Pb含量结果不在标准值范围内;方法3的测定结果不在标准值范围内。综合表明,采用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方法1)消解体系处理土壤标准样品,利用ICP-MS法测定铅含量,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操作性强,满足土壤Pb元素的分析要求。

  • 王伟, 朱茹燕, 陶思远, 杭琳悦, 沈永辉, 于士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89-9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开发蛹虫草功能性食品,本研究以五谷杂粮为蛹虫草的固体培养基,通过发酵工艺制备出富含虫草活性成分且营养均衡的蛹虫草发酵粉,对比分析其与未发酵杂粮粉的功能成分(腺苷、麦角甾醇、甘露醇)及营养成分(蛋白质、氨基酸、粗脂肪、粗纤维)含量,并采用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等指标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结果显示,发酵后杂粮粉中的甘露醇含量较未发酵状态提升了34.60%,腺苷含量增加了86.21%,麦角甾醇含量增加了295.43%。此外,蛹虫草发酵粉的蛋白质含量相较于未发酵状态增加了5.47个百分点,粗脂肪、粗纤维含量略有提升但增幅较小;发酵后的杂粮粉生物价和营养指数较未发酵状态分别提升了45.22%和64.77%。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蛹虫草发酵粉的营养价值明显高于未发酵杂粮粉,且蛹虫草发酵粉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性更佳,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以及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为蛹虫草相关食品研发提供参考。

  • 生物资源·利用
  • 常慧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96-9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了解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野生植物资源,本研究采用典型抽样结合踏查的方法在该区域天然林中布设12条样线,调查其野生植物物种组成及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结果表明,该区域野生植物种类较丰富,共56科122属183种。在植被分类上被子植物占主导地位,共51科116属176种;在生活型上草本植物占比最大,共39科86属134种,占总种数的73.22%,野生乔木的优势科为蔷薇科、桦木科和松科,野生灌木的优势科为蔷薇科和忍冬科,野生草本植物的优势科为菊科、毛茛科、蔷薇科和百合科。该区域有珍稀濒危林草资源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紫点杓兰;河北省保护野生植物刺五加、野罂粟、胭脂花等12种。本研究为林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 张廷跃, 孔令雄, 何琴琴, 张兰, 邢济春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100-10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摸清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内的蝴蝶资源,本研究采用样线法,于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对研究区蝴蝶资源开展了调查,调查其种类组成和区系分布,并将本调查结果与2002年与2010年的文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到研究区蝴蝶5科81属141种;结合相关文献记载的种类,当前研究区蝴蝶共5科92属182种,其中凤蝶科6属21种,粉蝶科6属11种,蛱蝶科41属85种,灰蝶科19属25种和弄蝶科20属40种。研究区的蝴蝶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有13个区系分布型,以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系型种数最多,为66种,占总种数的36.26%,说明研究区蝶类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主要由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种组成,以华中区种为主。与2002和2010年文献数据结果相比,本次调查蝴蝶属和种的数量较以往调查明显增多,弄蝶科数量明显增加,表明研究区内蝴蝶资源丰富。本文为蝴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农业信息·农业气象
  • 蒋晓武, 何天晴, 姜润, 王睿阳, 周文鳞, 包勇, 俞洪, 叶晶晶, 何琦钊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103-10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2018—2020年安徽BB、CZ、SZ、MAS、WH和XC共6个监测点的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O3)监测数据,通过计算空气质量指数(AQI)分析该地区的空气质量;以监测点CZ的FY、CZ-1、DY、QJ、LA和TC 6个气象站点降水数据为例,通过清除率计算分析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研究区AQI冬季高,夏秋季低,呈 “U”型变化,CZ和XC的AQI指数总体偏低;CZ监测点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占比分别为17.2%、60.2%,XC监测点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占比分别为29.6%、60.8%。监测点CZ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包括正清除,零清除和负清除,占比分别在45.55%~63.56%,2.02%~18.42%和28.74%~52.43%;正清除发生较多,说明降水对大气污染具有较好的正清除效果。

  • 徐博, 纪源, 李安锋, 马若瑜, 常姝婷, 张馨元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108-1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7月6—7日辽宁锦州黑山地区出现1次大暴雨天气,此次降水过程主要受台风“暹芭”变性后的温带气旋与高空槽共同影响。本文从环流背景、物理量等方面,分析了此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特点,利用TS和偏差(BIAS)检验评估不同区域模式(国家局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CMA-MESO、中国气象局区域台风数值预报系统CMA-TYM、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和华东区域数值模式CMA-SH9)在研究区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热带气旋“暹芭”变性后的温带气旋一路向东北地区移动,引导暖湿气流向北输送,高空槽则不断东移加深,冷暖空气在辽宁地区交汇,且低涡前部低空急流加强,向研究区输送暖湿空气,为此次大暴雨过程持续输送水汽;研究区0 ℃层高度偏高,层结不稳定,垂直风切变较大,整层大气湿度较大,水汽饱和层深厚,水汽条件较好,低空急流稳定保持在15 m/s左右,易出现短时强降水。各区域模式TS评分的表现顺序依次为CMA-SH9>CMA-MESO>CMA-TYM>CMA-GFS;BIAS评分的表现顺序依次为CMA-MESO>CMA-SH9>CMA-TYM>CMA-GFS。研究结果为农业生产中的气象预测提供参考。

  • 薛天琦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113-11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推进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本文结合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系统探讨现代农业对气象装备保障的核心需求,具体包括精准的农业气象数据观测、高效的气象预警系统,以及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气象装备保障体系的构建路径,从需求调研、方案设计、设备采购安装,到系统调试测试与持续评估优化,形成科学系统的构建流程。其应用范围覆盖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及小气候调控等关键环节,实现装备保障能力的提升。通过提出技术升级、人才强化和产业扶持三大维度策略完善体系建设,技术层面研发高精度观测装备、构建多源数据预警模型;人才层面开展装备运维定向培训、引进农业气象灾害研究人才;产业扶持层面制定专项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综上,气象装备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精准性与抗灾能力,为农作物产量品质提升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研究为气象装备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 农业教育
  • 王立, 陈静, 史茹楠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117-1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2010—2024年安徽省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数据,深入分析了该地区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现状及其成因,并提出发展建议。2010—2024年,研究区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累计网报人数为25 223人,呈明显增长趋势;参考人员性别比从2010年的5.96降至2024年的1.09,逐渐趋于均衡;硕士学历参考人数增长率为125%,整体学历水平显著提升;学生群体参考人数明显增加,职业背景转向多领域覆盖。产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养殖业规模扩大与疫病防控压力增加,宠物医疗市场快速扩张,行业与市场要求以及教育与实践衔接加强。基于此提出具体的发展建议包括优化考点布局,建立稳定考试基地及推行“预缴费+考后退费”机制,以强化考试服务与资源保障;通过建立分层分类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继续教育模式与资源整合及强化继续教育监管与效果评估,以推动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深化高校课程体系,拓展执业空间及强化人才引导,以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本文为推动兽医行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供参考。

  • 况卫刚, 刘冰, 张宪鹏, 熊桂红, 林桠春, 张连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122-12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新型农林专业人才,本文探索了科教融合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路径,研究发现,该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科研时间分配失衡、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通过在理论教学中构建科研案例库,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融入前沿成果与生产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参与短周期生产关联科研试验、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项目;实验课程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辅以虚拟仿真技术补充实操限制。以植保专业学生为实践对象,改革后成效显著: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在第三届广东省植物病理学专业技能大赛获特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1项,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获多项奖励,国家级与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数量明显增长,教师教学方法亦得到优化。综上,科教融合可有效推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科研协同发展,但其深化需进一步搭建支撑平台、完善保障机制与教师培训体系,未来需持续探索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植保专业人才。本文为相关涉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宋志雪, 金明姣, 何华婷, 冯霞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126-12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茶叶审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常规化、教学方法单一化及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本文对该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以岗课赛证融合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构建课前导学-课中督学-课后拓学3个阶段及任务导学、引发思考、分析原理、探寻奥秘、攻克难题、提炼总结、拓展应用7个环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并通过教师驻企实操等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以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2023级100名学生为对象,其中,实验班52人用新模式,对照班48人用常规模式,以贵州绿茶审评为案例实施教学。结果显示,实验班教学满意度为63.46%~73.08%、课前预习占比73.08%、课堂参与占比57.69%,理论、实践平均分分别为82.5、75.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班。该教学改革有效解决了课程现存问题,明显提升了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实操技能与主动学习意识,为茶学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可行路径。本文为其他涉茶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王寅, 沈兆崟, 王迪, 张迪迪, 侯文峰, 冯国忠, 高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130-13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高素质农科人才,本文以梨树玉米、通榆谷物、双辽花生共3个科技小院为平台,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融合的农科硕士培养模式。研究发现,当前在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部分存在爱农情怀有待深化、实践与产业关联度有待提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等问题。通过亲身实践深化爱农情怀、问题导向研究提升实践能力、跨学科协作优化综合素质、政产学研用协同推动产业发展,辅以校内导师+产业导师联合培养机制。结果显示,人才培养方面,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90余名,60%获各级表彰,科研能力及投身“三农”事业意愿明显提升,发表SCI论文20篇、核心期刊论文102篇,获批专利11项;科研领域方面,获批多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获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50余项、科技奖励8项,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社会效益方面,解决区域农业关键问题,培训农户及农技人员超2 200人次,推动技术推广与产业发展。综上,基于科技小院的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爱农情怀、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兼具显著科研与社会效益,为涉农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范例,助力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全面振兴。

  • 王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134-1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农业方向应用型人才,本文以2022—2023级选修农艺与种业领域研究进展课程的学生为对象,开展教学改革实践。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部分存在学习兴趣有待提高、实践教学环节不足、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基于此,引入项目式学习(PBL)、翻转课堂、成果导向教育(OBE)等教学方法,结合当地农业案例设计教学;通过专家讲座、校企实习等补充领域前沿内容;并搭建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评估的闭环教学流程。结果显示,教学改革后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明显提升,问卷调查表明2022—2023级100%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并愿意分享,92%~96%认为教学提升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师团队同步获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推动课程申报省级思政示范课并启动教材编写。本文构建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改善农艺与种业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目标,为同类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 农业经济·管理
  • 文若冰, 李娅, 张静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138-14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探讨了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其目前暂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践路径。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其发展在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整合、行业融合应用以及人才配置等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基于此,提出具体实践路径,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智能数字平台、推广自动驾驶技术等,确保数字化全域覆盖;促进数据共享,建立政府与行业主导的数据标准化体系,构建共享平台,通过合作联盟机制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多方参与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创新融资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多维度培训体系,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优化人才配置。本文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

  • 黄结桥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142-14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安徽望江县水稻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该地区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单产提升策略。研究区水稻生产暂存在经济效益有待提升、广适高抗品种推广面积稳定性不足、栽培技术与高产要求存在差异以及全程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单产提升策略,包括完善产业扶持体系,通过精准发放种植补贴、优化农业保险与信贷服务等,提升种粮经济效益;科学选择品种,依据米质、抗性等标准,结合不同区域特点选择适配的优良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推行适时播种与基质育秧以培育壮秧,针对直播稻等不同模式进行科学除草(播后芽前除草、苗期封闭除草和茎叶防除),遵循“重基肥、早分蘖、巧穗肥”原则优化施肥,采用“浅水灌溉、够苗烤田”等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防治水稻病虫害;提升机械化水平,通过研发适配农艺的多样化农机,推广高精度播种机和植保无人机、优化茬口衔接等,提高生产效率。本文为相关地区水稻单产提升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