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徽粳糯009的选育过程,重点阐述了其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是以皖垦糯1号//武运粳24号/镇稻14号复合杂交选育的中粳糯稻品种,202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皖审稻2024L066。该品种在2020—2021年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在9.72~10.28 t/hm²,较对照品种当粳8号增产5.88%~8.21%;其稻米品质优良,直链淀粉含量为2.0%,胶稠度高;抗性鉴定结果为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感稻曲病。栽培技术要点方面,推荐机插秧或人工移栽,播种前进行晒种、浸种与催芽;机插秧宜在5月下旬播种,栽插密度22.5万~27.0万穴/hm²;重施基肥(占总施氮量60%以上),适时追施返青肥、分蘖肥和穗肥;灌溉遵循“浅水栽秧、浅湿分蘖、适时搁田、干湿交替”的原则,收获前7 d左右断水;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针对不同生育阶段的主要病虫草害进行综合防治。本文为该品种的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为明确采用营养土育秧时的最佳培肥配方,以南粳9108为材料,选用不同肥料配比进行营养土培肥,共设计14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不添加肥料;处理2基质配比为育秧绿∶床底肥∶土=1∶0.5∶200;处理3为育秧绿∶调酸剂∶土=1∶0.15∶150;处理4~6为育秧绿∶调酸剂∶土=1∶0.3∶150;处理7为育秧绿∶调酸剂∶土=1∶0.45∶150;处理8为育秧绿∶调酸剂∶床底肥∶土=1∶0.3∶0.5∶150;处理9~13为育秧绿∶调酸剂∶床底肥∶土=1∶0.3∶0.5∶200;处理14为育秧绿∶调酸剂∶床底肥∶土=1∶0.3∶0.5∶250;其中,处理4、5施用床底肥27 g/盘,处理12在搬盘后第9和16天分别施用二铵1.5 g/盘+尿素1 g/盘,处理13同期施用硫酸铵3.5 g/盘,其余处理同期施用尿素2 g/盘;处理9采用60 g咪鲜甲霜灵处理9 kg种子,处理11采用60 g咪鲜甲霜灵+0.3 g 15%多效唑处理9 kg种子,其余处理采用60 g咪鲜甲霜灵+0.15 g 15%多效唑处理9 kg种子。探究不同基质配比及施肥管理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处理5、处理3、处理7、处理4、处理11、处理13、处理6和处理14的出苗率较高,在57.50%~68.67%;各处理株高在12.44~20.52 cm,叶龄在4.86~5.53叶,白根数在11.80~14.37条/株,茎基宽在2.00~2.70 mm,SPAD值在22.07~30.37。综合分析各处理对出苗率、白根数和叶色等方面的影响,以处理11(育秧绿∶调酸剂∶床底肥∶土=1∶0.3∶0.5∶200;60 g咪鲜甲霜灵+0.3 g 15%多效唑处理9 kg种子;搬盘后第9 和16天分别施尿素2 g/盘)的出苗率、白根数、叶龄和茎基宽均处于中上水平,有利于培育壮秧,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本文结合安徽岳西区位特征及水稻种植实践,总结了该地区水稻优质丰产与绿色增效栽培技术。技术内容包括选择通过审定且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多抗品种,如玮两优8612、天优华占等;在4月20日前后播种,高海拔地区可适当提前;通过晒种消毒、施用“送嫁药”及规范育秧,确保秧苗健壮;根据品种、穗型确定机插或人工移栽的行株距,杂交稻密度控制在21万~27万穴/hm²;推行有机肥替代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氮肥用量,实施浅水灌溉、适时晒田等节水灌溉技术;采取农业、生物及理化诱控等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种植诱虫及显花植物、悬挂诱虫板等),科学用药,重点防控稻瘟病(三环唑、稻瘟灵)、稻飞虱(三氯苯嘧啶、烯啶·吡蚜酮)等;杂草防治坚持“防早防小”,结合农事操作进行综合治理,针对野猪危害,加强监测与物理防护;于黄熟初期机械收获,并采用低温干燥技术保障稻谷品质。该技术体系通过集成优化关键环节,为相关地区水稻优质丰产栽培提供参考。
为探索水稻“一喷多促”技术的最佳施药时期与作业方式,本研究在安徽无为石涧镇(试验点A,种植品种为玮两优8612)和南陵县许镇镇(试验点B,种植品种为徽香粳977)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处理1,齐穗期+背负式喷雾器;处理2,齐穗期+植保无人机;处理3,灌浆期+背负式喷雾器;处理4,灌浆期+植保无人机;处理5(对照组),常规栽培,未进行“一喷多促”处理],系统分析各处理对水稻生育期、籽粒质量、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一喷多促”技术对水稻生长周期无明显影响;处理4的水稻籽粒质量性状较优;试验点A、B的水稻有效穗数均以处理1较高,分别为325.02万和350.73万穗/hm²,每穗粒数以处理4较多,分别为181.0和121.2粒,产量表现在品种间存在差异,玮两优8612以处理1最高,为13 114.8 kg/hm²,徽香粳977以处理4最高,为9 684.0 kg/hm²;2个试验点的经济效益存在差异,试验点A以处理1收益较高(9 677.4元/hm²),试验点B以处理4收益(5 231.1元/hm²)较高。综合来看,采用植保无人机+固定药剂组合在齐穗期(籼稻)和灌浆期(粳稻)进行作业效果较好。研究结果为优化相似地区水稻“一喷多促”技术模式提供参考。
本文结合2021—2023年安徽寿县水稻苗情监测情况,总结分析了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生长情况、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水稻生育期内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但可能出现高温热害风险。种植结构上,麦茬稻面积逐年上升,空茬稻面积逐年减少,机械插秧与直播面积持续扩大,人工移栽面积减少;品种选择更趋集中优质,主推品种数量精简且种植集中度提高;常年播栽期在6月5日左右。苗情监测显示,年际间气象条件与播期对水稻生育进程影响较大,2022年温光条件优,茎蘖数与叶龄较高,生育期提前5~7 d;2023年受气候与水源制约,苗情指标整体偏弱。经济性状方面,机插秧理论产量最高(11 076.2 kg/hm²),直播稻产量最低(8 689.2 kg/hm²)。效益分析表明,机插秧收益(12 249.1元/hm²)略高于人工移栽(12 004.0元/hm²),直播稻效益(6 558.0元/hm²)较差。综上,优化茬口布局、推广机插秧与优质品种,并加强田间管理,是提升该区域水稻产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
为研究不同追肥方式对狭叶马兰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未施肥材料为对照(CK),采用露天盆栽方式对3年生狭叶马兰设置3种追肥处理(A处理,尿素溶液;B处理,复合肥;C处理,花多多液体肥),各组总施肥量相同,测定其在不同处理的产量,并通过Wilcoxon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处理能明显增加狭叶马兰产量,不同生长阶段各处理的施肥效果有所不同。A处理下的狭叶马兰生长初期增产明显,后期肥效减弱甚至生长受抑制;B和C处理下该植物生长中、后期能维持较高产量。综合来看,复合肥和花多多液体肥对提升狭叶马兰产量的效果较好,为其轻简化栽培的追肥方式提供参考。
本文结合陕西太白县高山生菜种植生产实践,从产地环境要求、品种选择、精细整地、育苗移栽等方面系统分析了高山生菜的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产地环境要求方面,选择海拔600 m以上的高山冷凉地区,要求地块地势高燥且开阔平坦;品种选择方面,选择性状稳定、优质、高产、适应能力和抗逆性强、耐贮运、适宜机械化种植的品种,如罗马生菜、意大利生菜等;精细整地方面,及时清园,选用合适的机械深翻土壤,采用基肥+追肥模式;种子处理方面,在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进行拌种,气温高于25 ℃时种子应进行低温催芽处理;育苗移栽方面,采用穴盘漂浮育苗、塑料穴盘冷床基质水培育苗方式,选择疏松、保水透气性好且无病菌的基质,采用人工或精量播种器械精准点种,点种量在1~2粒/穴,点种深度0.5~1.0 cm;定植管理方面,早春茬在5 cm土层温度稳定在10 ℃以上时,选择晴天早晨、下午或阴天定植;苗期管理方面,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生菜生长情况,合理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方面,及时彻底清除田间地头病残株、杂草等,设置防虫网、利用瓢虫等害虫天敌种群、喷施合适的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适时采收方面,当生菜叶片饱满、嫩绿且无病斑、干叶时,选择清晨或日落前后及时采收;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方面,集中统一处理农用残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肥料包装废弃物。本文为高山生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结合陕西汉中地区芹菜栽培实践,梳理了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在品种选择上,推荐使用祁欣黄心实芹等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品种;通过温汤浸种与催芽、苗床土科学配制及温光水肥调控等精细化育苗管理,培育无病虫壮苗;根据季节差异,明确定植时间与密度(露地芹菜22 000~45 000株/667 m²,西芹8 000~13 000株/667 m²)。田间管理需协调温、光、水、肥,根据不同生长期调节温度,通过扣棚、放风等措施维持适宜温度;保持土壤湿润,依据季节与生长阶段调整灌溉频率,采收前停止浇水;定植后追施尿素和磷钾复合肥,生长中后期补充钙、硼等微肥;通过遮阳与揭膜等方式调节光照,适时中耕、浅耕除草,以综合促进芹菜健壮生长。病虫害防治方面,以设置防虫网、诱虫板、性诱剂等物理和生物措施为基础,适时喷施苦参碱、百菌清等药剂防治斑枯病、白粉病等主要病虫害。芹菜株高30 cm时,根据品种特性及市场需求适时采收。收获后及时清理残株等,同时密闭熏蒸杀灭病虫。本文为实现芹菜从产前到产后的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提供参考。
本文系统综述了以果实形态和皮质品相为核心价值的观赏葫芦连作障碍的表现与发生机制,针对性提出葫芦科作物连作障碍的综合防治措施。观赏葫芦连作障碍是指该作物连续栽培后出现的生长抑制现象,不仅表现为幼苗生长迟缓、根系发育异常、植株抗性下降及病虫害高发,更直接导致果实畸形、皮质粗糙等问题。其连作障碍发生机制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偏施化肥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微量元素匮乏及盐分积聚;土壤病原菌及病虫害(镰刀菌、根结线虫等)积累;根系分泌及残体分解产生酚酸类物质等。基于此,总结了以保障该作物商品性为前提的葫芦科作物连作障碍综合防控策略,包括土壤管理,通过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和补充中微量元素来调控土壤营养,并利用根际促生菌改善微生态;病原控制,采用轮作方式阻断病原循环,并结合太阳能闷棚、化学消毒等物理化学方法减少土壤病原数量,消毒后补充有益菌以恢复地力;生物技术应用,选育抗病品种并利用嫁接技术(以南瓜为砧木)提高植株抗逆性。相关措施共同构成综合治理体系,为观赏葫芦连作障碍防控提供参考。
为明确不同栽培基质对设施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设施番茄种植生产中的最佳栽培基质,本研究以普罗旺斯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了4种栽培基质,分别为泥炭基质(CK)、膨胀蛭石基质(T1)、椰糠基质(T2)、脱盐椰糠基质(T3),测定不同栽培基质处理下设施番茄的平均单果重、平均单株产量以及果实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基质处理会明显影响设施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其中T3处理下的番茄平均单果重、平均单株番茄产量、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为282.59 g、9.96 kg、22.96 mg/100 g和16.17%,硝酸盐含量最低,为3.27 mg/kg。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脱盐椰糠基质处理下的产量最高,品质最优,利用该基质替代泥炭基质有利于番茄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本文为相关地区番茄绿色化、科学化和高品质化栽培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系统探讨了观赏牡丹整形修剪技术的重要性、原则、具体方法及配套注意事项。观赏牡丹整形修剪需遵循均衡协调、通风透光、病害防控、美学塑形4大核心原则。修剪时间以春秋两季为主,春季于花芽萌动前开展,核心操作包括剪除萌蘖枝、疏花抹芽、摘除残花;秋季于落叶后实施,重点进行平茬、定主枝、选留花枝及去除病弱枝芽等。基于此,本文提出春季“三剪一定”(剪萌蘖、疏花芽、摘残花、定主枝)与秋季“三清两截”(清病弱枝、清交叉枝、清畸形芽,截未木质化梢、截冗余花枝)的协同修剪模式,并明确了工具选择与消毒、修剪后水肥护理、定期植株监测维护等配套管理要点。该技术体系可为观赏牡丹株型标准化塑造、花期精准调控及可持续栽培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提升园林景观效果、延伸牡丹产业链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本研究基于2005—2024年新疆阿拉尔垦区棉花物候期(播种期、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裂铃期、吐絮期、停止生长期)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累积距平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的棉花物候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5—2024年研究区棉花物候期总日数变化倾向率为-1.865 d/10 a,整体呈提前趋势。各物候期集中在4—11月,季节变化趋势明显;其中棉花的现蕾期呈推迟趋势,其他物候期均呈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以吐絮期提前幅度最大,倾向率为-7.060 d/10 a。各物候期的动态变化较为明显,播种期与出苗期2005—2011年呈推迟趋势,2011—2021年呈提前趋势;现蕾期与开花期呈波动变化;2005—2015年,裂铃期与吐絮期呈推迟趋势,2015年后呈明显提前趋势;停止生长期呈“高—低—高—低”的动态变化,但总体呈提前趋势。研究结果为研究区的棉花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为探究整地方式、坡位对林下种植巴戟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文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整地方式(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块状整地)和3种坡位(上坡、中坡、下坡),测定不同处理下的巴戟天的生长动态与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下巴戟天的单株肉质根鲜重和保存率差异明显,在全垦整地下,10 a生巴戟天的单株肉质根鲜重(491 g)最高,6 a生巴戟天的保存率(78.9%)最高,10 a生巴戟天产量(34 767.0 kg/hm2)最高,6 a生巴戟天年均产量(4 594.2 kg/hm2)最高。不同坡位下巴戟天的单株肉质根鲜重和保存率差异明显,在下坡生长的10 a生巴戟天的平均单株肉质根鲜重(497 g)最高,6 a生巴戟天的保存率(79.6%)最高,10 a生巴戟天产量(34 947.3 kg/hm2)最高,6 a生巴戟天年均产量(4 748.7 kg/hm2)最高。综合来看,采用全垦整地方式,以及在下坡进行林下巴戟天种植能有效提高巴戟天产量,以6 a作为巴戟天的培育年限能明显提高种植周期内年均产量。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基因MSTN作为重要的肌肉调控基因,在畜禽生产中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MSTN基因的作用机制、在畜禽生长中的作用以及在畜禽育种改良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MSTN基因能够通过抑制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降低肌肉生长速度和产肉量,其调控过程涉及多种信号途径,如调控Myf5、MyoD和CDK2因子的表达,以及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互作。MSTN基因在畜禽生长中通过抑制肌纤维的增生与肥大来调控骨骼肌的发育,还可以通过改变骨骼肌线粒体的功能来影响脂肪酸代谢。在畜禽育种改良中的应用方面,已在牛、山羊、猪等畜禽的MSTN基因中发现关键SNPs,可作为肉用性状分子标记,助力高效育种;利用MSTN基因突变个体,通过二元及三元杂交与精准饲养,可培育出个体较佳的优良品种;利用CRISPR/Cas9等现代基因编辑技术编辑MSTN基因,能够促进家畜的肌肉生长,改善肉用品质,并培育新品系。本文为MSTN基因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基于新疆地区的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草原生态系统特征,分析了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协调发展策略。近年来,在产业扶持及技术创新等共同作用下,研究区畜牧业发展良好,但其对牧草资源的依赖与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草原生态退化风险;畜牧业发展依赖草原的资源供给,其发展方式影响草原生态健康,二者相互依存、彼此制约。基于此,从学科发展、市场与经济发展、工程措施与产业扶持以及文化与素养发展等方面提出协调发展策略。学科发展方面,通过草学、畜牧学和生态学的学科建设,培育复合型人才,促进畜牧业绿色生态环保发展;市场与经济发展方面,通过产业升级、多元化收入来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程措施与产业扶持方面,以生态保护为核心,通过经济补偿、科技支撑、产业转型等多方面措施,实现草原生态系统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草原文化与牧民素养发展方面,通过加强文化教育、法律保障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牧民对草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激发其保护草原生态的积极性;牧民依托科学管理、长远规划与市场对接,可实现草畜平衡、优质增收,从而推动草原生态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本文为草原生态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为分析外源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对猴樟幼苗耐碱性的影响,本研究以猴樟幼苗为材料,采用外源MeJA处理,浓度分别为0(对照)、200、500、1 000 µmol/L,测定各处理下碱胁迫猴樟幼苗的光合色素含量、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和类黄酮代谢关键基因表达量,并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猴樟幼苗的耐碱性。结果表明,200、500 µmol/L外源MeJA处理能提高猴樟幼苗的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激活类黄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其中200 µmol/L MeJA处理的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7.13%、57.31%、21.93%,幼苗叶片MDA含量较对照分别减少34.41%,相对电导率较对照降低12.66个百分点,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增加44.78%,叶片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较对照分别增加17.71%、65.49%,CbCHS、CbDFR、CbUFGT基因表达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48.88%、158.71%和151.07%;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外源MeJA处理能提高猴樟幼苗耐碱性,其中200 µmol/L MeJA的处理效果最好,推测MeJA通过激活类黄酮代谢途径提高植物耐碱性。本文为研究MeJA提高猴樟耐碱性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为筛选适宜丛生芽增殖的培养基配方,本研究以‘洋-061'无性系杉木为试验材料,采用3因素3水平L9(33)正交设计试验探究了6-苄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0.5、1.0、1.5 mg/L)、萘乙酸(1-Naphthaleneacetic acid,NAA)(0.10、0.15、0.20 mg/L)和核黄素(0、0.1、0.2 g/L)对杉木丛生芽增殖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培养基+0.5 mg/L 6-BA+0.2 mg/L NAA+0.2 g/L核黄素+40 g/L蔗糖+6 g/L琼脂,pH 5.8,该条件下的丛生芽增殖系数最高,为3.84,各因素影响杉木丛生芽增殖的主次顺序为6-BA>核黄素>NAA,6-BA浓度变化是影响杉木丛生芽增殖系数的主要因素,6-BA、NAA、核黄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杉木丛生芽增殖的影响较小。本文为杉木规模化育苗提供参考。
本文基于安徽临泉烟粉虱发生现状,分析其在该地区大面积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自2019年起,在研究区蔬菜及西瓜、大豆等作物上监测到烟粉虱的大量发生,每年发生10~13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3月中下旬开始产卵,7—9月是虫口暴发高峰期。研究区适宜的气候条件、较高的绿化苗木花卉和蔬菜种植面积以及烟粉虱较强的适应性、繁殖力和迁飞能力为该害虫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生产中,烟粉虱防治宜在每年4—5月集中开展。农业防治方面,通过环境清理、秸秆青贮改善虫源滋生环境;物理防治方面,放置诱虫板(450~600块/hm²),搭配LED塑料杯诱杀成虫,并安装40~60目防虫网阻断其迁入;生物防治方面,投放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等天敌生物,同时施用苦参碱、白僵菌等生物药剂防治害虫;化学防治方面,可选用溴氰虫酰胺、烯啶虫胺等药剂精准施用,通过上述措施实现高效防治。本文为相关地区的烟粉虱防治提供参考。
为选择安全高效的小麦种子处理药剂,本试验以镇麦12为研究对象,选择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等5种药剂,设计6个处理,分别为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6 mL/kg(处理1)、32%戊唑·吡虫啉种子处理悬浮剂7 mL/kg(处理2)、11%唑醚·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0.75 mL/kg(处理3)、24%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10 mL/kg(处理4)、5%戊唑醇悬浮拌种剂 0.8 mL/kg(处理5)和空白对照(CK),调查各处理小麦出苗时长和出苗率,以及蚜虫和纹枯病发生情况,并计算药剂防效。结果表明,5种药剂均会延长小麦出苗时长,差异在1~2 d;与CK相比,处理3在播后15 d能明显提高小麦出苗率,且与CK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处理与CK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小麦蚜虫,处理1的防治效果最好,处理2和处理4次之;对于小麦纹枯病,处理1的防治效果最好,处理4次之。综合表明,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处理1)对小麦出苗时长的影响较小,对小麦出苗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可有效防治小麦蚜虫和小麦纹枯病,可作为小麦种子处理药剂推广应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在一定区域内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的空间治理活动。本文结合安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的推进实践,分析了该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取得的成效和需重点关注的环节,并提出优化路径。目前,研究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村庄配套设施完善、林地整理以及农文旅融合等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土地空间布局的优化,提升了生活环境,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动了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增加了居民收入。然而,实践中在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吸引力、多元化资金渠道、试点合力形成和权属调整路径等方面需重点关注。基于此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具体包括深入开展基础潜力调查、分析工作,以健全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结合现有资源基础,积极探索土地供给、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激励措施,提高产业的吸引力;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采用“政府统筹、部门协力”的模式,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土地权属调整的调查、评估、分配、登记等技术体系,完善土地权属调整措施。本文为进一步推进研究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银香38为试验对象,设置处理1(50%丙草胺EC 1 500 mL/hm2)、处理2(50%丙草胺EC 1 800 mL/hm2)、处理3(41%氟噻草胺SC 150 mL/hm2)和处理4(41%氟噻草胺SC 180 mL/hm2),共4个处理,以清水为空白对照,分别在室内盆栽、模拟田间小气候、大田3种环境条件下,比较不同处理下杂草稻的防效及水稻生长安全性。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药后14 d各处理对杂草稻均表现出高防效,其中处理3和处理4的平均株防效明显高于处理1和处理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田间小气候试验中,药后14 d处理1、2较盆栽试验防效大幅下降,而处理3、4较盆栽试验防效下降幅度较小,仍保持较高防效,且明显优于处理1、2防效,与处理1、2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田防治试验中,药后14和21 d,处理3、4与处理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水稻生长安全性方面,处理1、2、3、4对水稻叶龄、茎蘖数等生长指标无明显影响,但处理3、4的株高增量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50%丙草胺EC对水稻生长安全性较好,而41%氟噻草胺SC在试验剂量下对秧苗株高的正常增长存在影响。综合表明,丙草胺和氟噻草胺均可用于稻田杂草稻的防除,氟噻草胺可作为高效药剂防治杂草稻。
本文基于新疆喀什地区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Fragstats 4.2等空间信息技术平台,划分评价单元,构建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对该区域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裸地、草地、农田和冰雪地4种,面积占比分别为57.780 1%,23.496 6%、11.626 2%和6.631 4%。(2)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在0.010 2~0.175 5,高风险区面积最小,为834 239.18 hm2,占比6.13%,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冰雪地和裸地;较低风险区面积最大,为4 109 047.97 hm2,占比30.20%,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裸地、草地和农田;土地利用景观生态风险高低与草地、裸地、农田、冰雪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紧密相关。(3)研究区12个区域中高风险区面积占比较低,8个区域面积占比为0,其余4个区域面积占比在10%~50%,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现良好态势。研究结果为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维护提供参考。
为查明佛子岭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现状、影响程度,本研究采用线路调查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该区域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及危害类型、入侵途径及危害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有外来入侵植物5种,隶属5科5属,分别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空心莲子草、菟丝子、垂序商陆和刺苋;5种植物均在7—11月高发,且均影响了生态安全;入侵植物集中分布在实验区(4个样地)和缓冲区(8个样地),核心区暂未发现入侵物种。入侵途径分为无意引进和自然传入,其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空心莲子草2种外来入侵植物对自然保护区种群生态影响较大。外来入侵物种的重要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空心莲子草>菟丝子>垂序商陆>刺苋,其重要值分别为15.74、15.39、13.72、13.34和11.18。综合来看,研究区外来入侵植物呈现出空间分布不均匀,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外来入侵物种重要值不断增加的格局,可开展生态修复工作,防止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和蔓延。
本研究以金钗石斛花为试验材料,利用转录组学对该植物的3个发育阶段[小花苞期(Ⅰ期)、大花苞期(Ⅱ期)、开放期(Ⅲ期)]和3种胁迫(低温、高温和机械损伤,均以Ⅲ期样本为材料)的样本进行测序,分析其发育(Ⅰ期vsⅡ期、Ⅱ期vsⅢ期和Ⅰ期vsⅢ期)和胁迫(Ⅲ期胁迫vsⅢ期)的转录模式及MADS转录因子的差异表达特征。结果表明,Ⅰ期vsⅡ期、Ⅱ期vsⅢ期和Ⅰ期vsⅢ期、低温、高温和机械损伤分别识别了26 598、29 680、30 263、7 495、13 713和8 764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聚类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聚集在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KEGG调控通路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及植物MAPK信号通路等过程有关。金钗石斛花不同发育阶段和胁迫下差异表达的MADS转录因子共有74个,Ⅰ期vsⅡ期、Ⅱ期vsⅢ期和Ⅰ期vsⅢ期、低温、高温、机械损伤分别有40、34、40、17、25、16个。研究结果为解析金钗石斛花发育和胁迫应答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本文基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结合卫星和雷达探测资料,利用天气学方法对2023年8月2—4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其环流、物理量及卫星云图特征。结果表明,暴雨过程是由台风“卡努”与中高纬度高空槽共同作用下形成的,850 hPa在东北地区稳定少动低涡和地面气旋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低空急流将渤海水汽与西南地区向东北方向持续发展的气旋族为此次强降水过程提供充足的动力基础。台风“卡努”外围水汽的远距离输送是本次持续性强降水的核心水汽来源,其通过低涡北侧的偏东低空急流被持续输送至研究区;此次强降水过程动力条件包括东西向切变线的作用以及大兴安岭地形;此次过程降水性质特征是由前期对流性降水向稳定性降水的转换。卫星云图显示,涡旋云系的影响是此次暴雨形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为暴雨预警与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本研究利用2018—2021年安徽部分地区(BB、CZ、SZ、MAS、WH和XC监测点)的大气污染物(SO2、NO2、CO、O3、PM10和PM2.5)监测数据、降水数据(以CZ为代表,选取FY、CZ-1、DY、QJ、LA和TC站点 ),分析研究区的降水和大气污染特征,并通过计算清除率、相关性等探究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BB、CZ、SZ、MAS、WH、XC监测点PM10浓度超标的天数依次为106、106、114、33、23和11 d;PM2.5浓度超标的天数依次为183、183、221、111、127和93 d。以CZ为例,降水类型发生总体表现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各站点的年降水特征总体为先减少再增加再减少,降水峰值出现在7月,降水在6—8月较为集中。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效果分析表明,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大气污染物的清除率逐渐增加,且正向清除效果逐渐增强;连续降水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削减作用优于单次降水,连续降水4 d的PM10和PM2.5正清除率较高,分别为68.00%、76.00%,连续降水2 d的SO2、NO2、CO、O3的正清除率较高,在48.84%~65.12%;正清除率事件的降水与PM10、PM2.5和NO2呈正相关,负清除率事件的降水与SO2、NO2呈正相关。总体而言,降水对O3与CO的影响较小,对颗粒污染物(PM10和PM2.5)的清除作用强于气态污染物(SO2、NO2、CO、O3)。研究对优化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针对农业气象学课程在教学中暂存在的内容与学时不匹配、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实际脱节、课程思政建设有待提高等问题,本文提出针对性改革对策,通过分专业优化教学内容与学时,聚焦共性知识点精讲,结合专业特色拓展,简化跨课程重复内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活现象设问、融入农事谚语等方式提升课堂趣味性与知识应用性;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节气讲解中渗透传统文化认同,在气候、水分模块中培养生态意识。经过2年改革实践,课程成效明显,学生无故缺勤率近乎为0,课堂参与度提升,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挂科率从11.1%降至3.9%,80分以上比例从31.5%升至54.9%;部分学生产生气象相关专业深造意愿,农学专业本科生发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向论文,动手与数据分析能力增强。通过对2022级111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11份,有效回收率100%)的调研发现,课程中的实践实习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已与天津市气象局达成合作,计划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本研究可为相关高校类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为培养植物保护领域高级科技人才,本文系统阐述了植物保护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必要性,分析了当前该课程面临的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革策略。首先,在课程教学必要性方面,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植保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及科研能力,同时明确课程需服务于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培养目标。随后分析课程当前面临的挑战,包括创新实践训练与现代农业需求衔接不足、实践教学资源短缺、部分课程设置滞后、部分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课程改革策略。理论教学层面,融入现代农业技术、生态保护等前沿知识来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定期培训与人才引进来建设跨学科师资队伍;采用案例分析、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法;增设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模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层面,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室与在线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社会实践;拓展校企科研院所合作实习基地。经改革实践,课程改革成效明显,学生实践参与率从2022年的85%提升至2024年的100%,其中1支团队获校级实践团队称号,课程综合成绩优秀率提升了20%,发表科研论文从2022年的85篇增至2023年的106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明显提升,近2年获2项市教学改革项目,指导2项省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本文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本文分析了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常规教学中需关注的环节,主要包括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科研能力及实验技能培养薄弱、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不足等。围绕课程核心目标设计并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改革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构建问题导向式教学、推进实验教学从验证性向探究性转型、应用虚拟实验室与AlphaFold2等信息化工具、建立期末考核+实验表现+课堂参与+科研报告的多元评价体系等策略,系统优化教学过程。结果显示,改革后学生期末学业成绩明显提升,尤其在综合应用类题目中表现突出;科研素养明显增强,部分学生完成小型科研项目并获校级、省级竞赛等奖项;自主学习能力大幅提高,超80%学生认可改革对自主学习技能的提升作用。综上,该研究性教学改革有效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的转变,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本文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本文围绕农科教材展开研究,从内容、形式、体系三个维度剖析当前教材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如部分教材内容维度表现为未及时纳入学科前沿与农业新技术、缺乏创新案例与思维训练、实践占比低且与生产脱节;形式维度存在以文字为主、直观资源不足、单向传授、无嵌入式互动环节等问题;体系维度面临教材种类不均衡、课程间缺乏整合衔接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一是优化教材内容,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知识,强化实践内容设计等,提升内容先进性与实用性;二是创新教材形式,增设互动栏目并结合网络平台收集反馈,增强直观性与互动性;三是构建多元化教材体系,推动教材种类多样化以适配不同培养需求;四是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建立多主体参与的严格审核机制;五是推动教材数字化建设,搭建在线教学资源平台,促进教材与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本文通过系统性优化农科教材,提升其质量与适配性,为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绿色化转型是协调环境保护与农户增收的关键,本文基于1990—2022年的各地区统计年鉴数据,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检验农业绿色化转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GTFP提升对农户增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应,但此效应存在明显的收入异质性。具体而言,GTFP增长对中高收入农户群体的收入有正面影响,而对低收入农户群体的收入则可能产生负向效应。这一差异可能源于低收入农户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资本与技术、土地规模等方面的影响。据此,通过建立和完善不同类型农户帮扶机制、加强绿色化转型的监测与评估等措施,以确保低收入农户在绿色化转型过程中的收入稳定。本文为平衡生态保护与农户增收提供参考。
本文结合江苏连云港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实践,深入分析了该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和有待提升的环节,并提出针对性发展对策。研究区涉农乡镇均构建了网格化监管体系,具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和人员保障;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集中信息共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由市、县、乡三级监管人员,村级协管员等构成,形成了强大的监管网络。研究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生产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方面有待改进。基于此,提出了加强信息化监测、建设检测与出证服务点;完善标准体系、更新检测方法与技术;优化人员配置、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等对策。本文为相关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优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