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农学通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 第31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25-09-15
  

  • 全选
    |
    创刊30周年专栏
  • 曹成茂, 杨锴, 孙燕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中小型生物质颗粒热风炉存在的燃烧率低、热效率不高等问题,研发了燃烧率、热效率高、排放达标的大型生物质颗粒热风炉,本文分析了其结构,并总结了产品熟化定型过程与推广应用情况,旨在推动其广泛应用。其是一种以生物质颗粒为燃料的热能设备,结构主要包括供料系统、燃烧系统、热交换系统、控制系统和排烟系统等。采用变量供料、逆流沸腾燃烧方式燃烧、链板蠕动密闭清灰等技术,解决了生物质颗粒燃烧不充分、颗粒物排放超标等问题,有效提高了燃烧率;基于流体动力学(CFD)流场仿真的切线旋流式配风结构设计的热能交换系统,解决了气体流动阻力大、热效率低等问题,热风炉循环烟道阻力小、热交换面积大、热效率高;采用PLC核心控制器、高精度的温度、压力、氧气含量等传感器、高效的智能算法,实现了供料速度、燃烧和空气流量的精确控制。所研制的大型生物质颗粒热风炉具有燃烧率、热效率高,循环烟道阻力小,热交换面积大等优势,经安徽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检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指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该产品在20多个省市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大型生物质颗粒热风炉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提供了参考。

  • 粮食作物
  • 尚大虎, 马同富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6-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了小麦品种青林139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分析了该品种在沿淮及淮北地区的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是以济科32为母本,周麦26为父本系统选育而成。在2019—2021年安徽省半冬组区域试验中,全生育期224.0~225.2 d,农艺性状表现优良;产量在8 004.0~8 292.0 kg/hm2,较对照济麦22增产0.66%~5.97%;中抗赤霉病,茎秆弹性好、抗倒伏;平均籽粒容重826 g/L,蛋白质(干基)含量13.49 %,湿面筋含量30.0%,品质分类为中筋。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精细整地,深耕25~30 cm并耙平压实,秸秆粉碎至5 cm以下;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氮、磷、钾、锌肥,拔节期视苗情追施氮肥;沿淮及淮北地区适播期在10月15—25日,适宜播种量在157.5~187.5 kg/hm2;选用戊唑醇等药剂拌种或喷施以防治纹枯病,结合喷施磷酸二氢钾增强抗性;机械收割留茬低于15 cm,收获后及时晾晒使籽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本文为该品种的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程朝平, 何旎清, 刘军化, 林少俊, 黄凤凰, 黄成志, 杨德卫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9-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万优66是以籼型三系不育系万8A为母本,优质抗稻瘟病恢复系万恢66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中迟熟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本文总结了该品种在福建武夷山地区引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2022—2024年,该品种在武夷山市进行多点展示和示范试验,表现出生育期适宜、分蘖力强、穗结构匀称的特性;产量在8 349.4~9 596.0 kg/hm2;抗稻瘟病、抗倒伏性好;整精米率高、米质外观好、适口性好。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播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根据不同移栽方式调整播量;通过药剂浸种、多效唑化控、“送嫁肥+送嫁药”施用等处理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构建高效群体;推行“重基肥、早追肥、补穗粒肥”的施肥策略,并结合“浅水、晒田、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模式,促进植株分蘖成穗与抗倒伏;施用16%甲维·茚虫威150 g/hm2等药剂防治二化螟等病虫害;稻穗90%成熟时抢晴天收获。本文为该品种在相关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温国昌, 李保军, 杨璞, 史明山, 范子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3-1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3%胺鲜酯·27%乙烯利和硫酸锌混合喷施对夏玉米生长的调控效果,本试验以邯玉398为材料,设置5个施肥处理:F0(不施肥)、F1(常规复合肥)、F2(硫包衣缓/控释复合肥)、F3(脲甲醛缓/控释复合肥)、F4(树脂包衣缓/控释复合肥);3个喷施处理:P0(喷施清水)、P1(喷施3%胺鲜酯·27%乙烯利)、P2(喷施3%胺鲜酯·27%乙烯利+硫酸锌),分析各处理对夏玉米植株性状、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施肥处理中,P1的玉米株高、穗位、千粒重、穗粒数较P0分别降低3.0~14.6 cm、3.0~12.3 cm、2.5~15.0 g、3.1~59.5个,产量降幅在1.5%~18.9%;P2的玉米株高、穗位、千粒重、穗粒数较P1分别提高1.0~14.5 cm、1.5~10.5 cm、0.5~16.0 g、4.4~40.8个,产量增幅在1.2%~17.9%。综合来看,在玉米种植中,3%胺鲜酯·27%乙烯利与硫酸锌配合施用可达到较好的化控效果。

  • 王亚清, 李朝阳, 洪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7-2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农艺性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以荃两优985、荃优1001等11个杂交水稻为研究对象,采取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并对各个水稻品种小区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0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生育期(0.859 8)>株高(0.825 7)>结实率(0.763 1)>千粒重(0.740 6)>穗长(0.734 2)>单株有效穗数(0.675 3)>总粒数(0.634 7)>每穗实粒数(0.623 9)>实粒数(0.622 0)>每穗总粒数(0.562 1),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则,生育期是影响参试水稻品种产量的主要因素。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荃两优985的小区产量较高,与其他品种差异在0.05和0.01水平上均存在统计学意义;除荃两优晶丝苗外,其余9个品种的小区产量均明显高于丰两优四号(CK)。综合来看,荃两优985、荃优1001、荃科优211等9个品种的推广种植前景良好。

  • 祁皓天, 晁漫宁, 闫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21-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了爱禾麦6号的选育过程,基于该品种在安徽皖淮小麦品种试验联合体区域试验中的表现,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及综合抗性等进行分析,并探讨了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是以烟农19/周麦22中间材料为母本、百农207为父本经多年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品种;202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皖审麦2024L002。在安徽皖淮小麦品种试验联合体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全生育期222.3 d,株高84.3 cm;平均产量9 331.5 kg/hm2,较对照济麦22增产6.34%;籽粒容重824.5 g/L,湿面筋含量35.35%,粗蛋白含量14.22%。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种子处理、深耕整地及科学施肥)、适期播种(10月10—25日)、合理密植(225万~270万株/hm²)、均匀浅播(3~5 cm);田间管理重点关注分期施肥、适期化学除草(冬前与拔节前),综合防治纹枯病、赤霉病等病虫害(种子处理、释放天敌、轮换施药等);适时收获(蜡熟中期至末期),籽粒含水量低于13%时贮藏等。本文为该品种的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刘金萍, 谢远洋, 李蓉, 邓小娟, 刘红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25-2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晰48%控释肥料在中稻生产中的应用情况,本文以水稻品种萍两优雅占为试验材料,在江西赣州崇义县设置5个肥料处理区(T1,无氮区,钙镁磷+氯化钾;T2,无磷区,尿素+氯化钾;T3,无钾区,尿素+钙镁磷;T4,氮磷钾区,48%控释肥;T5,空白区),研究其对水稻生育期、主要性状、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水稻全生育期在129~133 d,施用控释肥可加快秧苗返青,延长分蘖和抽穗时间。主要性状方面,各处理水稻株高在101.9~121.2 cm,结实率在66.90%~74.22%,施用控释肥可提高中稻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水稻籽粒和茎叶产量均以T4处理最高,分别为560.28、509.81 kg/667 m2;其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7.33%、26.17%、52.56%,以钾肥利用率较高。综合来看,48%控释肥料有利于中稻增产,本文为控释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经济作物
  • 冯邦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29-3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安徽阜阳地区板蓝根和芝麻套种实践,总结分析了其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在该套种模式中,芝麻盛花期可为板蓝根遮阴,减轻高温灼伤;收获后板蓝根边行优势明显,芝麻单株蒴果数增多,产量提高。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品种(如阜芝125芝麻、阜蓝1号板蓝根);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并施足基肥;板蓝根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芝麻于5月上旬播种;适时定苗,板蓝根中后期追施氮肥,生长期间注意排水防涝;病虫害防治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采用多菌灵、咯菌腈等防治板蓝根轮纹病、芝麻枯萎病等;芝麻于8月中下旬收获后架晒,板蓝根于秋季或冬初收根。本文为板蓝根与芝麻套种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胡晓亮, 杨海静, 马会萍, 申艳梅, 王晓晖, 王二强, 曹文昱, 雷姗姗, 王治军, 刘红凡, 魏春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32-3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生产实践,本文从砧木选择、品种选择和嫁接繁殖等方面总结了小型盆栽牡丹栽植技术,从养分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整形修剪3个方面总结了其养护技术。栽植技术主要包括选用2~3年生、生长健壮、根系发达,长10~15 cm,直径1.5~2.0 cm的种苗,根顶端粗度直径在1 cm以上,长度15~20 cm的砧木;选择生长势、适应性较强,健壮且无病虫害的牡丹盆栽品种;温度在21~25 ℃进行嫁接后接口易愈合,接穗随采随接,用改良舌接法或卯榫舌接法嫁接到专用芍药根上,外部用麻绳扎紧,接口封蜡;及时清除杂草,合理施用肥料;选择透气性能好、质地轻便的容器;选择结构、通气性良好,吸水和保水能力较强的基质等。养护技术包括合理施用有机肥及化肥;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20%粉锈宁800~1 000倍稀释液防治灰霉病、白粉病;花后进行整形修剪,每盆保留主枝6~10个或3~6个等。本文为小型盆栽牡丹栽植养护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 洪斌, 谢莎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36-3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池塘饲料养殖全雌鳜的可行性,于2024年6月至2025年4月在安徽铜陵某水产养殖池塘进行养殖实践,对其养殖技术和效益进行分析。生产中宜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且排灌方便的标准化池塘;严格清塘消毒,为苗种提供良好环境;选择驯化好、转食完全且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全雌性鳜鱼鱼苗进行放养;根据生长阶段调整饵料蛋白含量及投喂量,利用流水刺激其摄食习性;保持水质清新稳定,定期监测溶氧、氨氮等指标,勤开增氧机;坚持“预防为主”,定期镜检,采用挂袋、泼洒等方式交替用药,以防治病害;采用拉网方式,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捕捞。实践表明,通过彻底清塘、严格放养优质全雌苗种、精细化投喂管理、水质调控及综合病害防控等技术措施,成功实现鳜鱼高产高效养殖,收获鳜鱼15 000 g,养殖效益为19.48万元。综上,实践证明了全雌鳜饲料养殖的可行性,该技术模式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未来可通过加强病害监测和预防、技术研发与创新、推广示范与培训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其养殖效益。

  • 汪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39-4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CDV)引起的非人畜共患病。本研究以疑似患有犬瘟热的犬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检查、血液生化指标和血常规指标测定、抗原检测的方法,对其进行诊断;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桑菊银翘散汤剂+多西环素粉剂等)和辨证施治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患病犬精神状态差,频繁打喷嚏,流脓鼻涕和出血;其白蛋白、触珠蛋白、α-1-抗胰蛋白酶和球蛋白的浓度高于参考值,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升高;抗原检测为阳性。综合表明,该犬患有犬瘟热。通过药物治疗后,该犬病情良好,食欲与精神状态以及血液生化指标和血常规指标均恢复正常。本文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林业科学
  • 张乐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42-4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苏州天平山风景区的森林资源现状和森林经营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自然地形地貌、森林资源结构、生态区位特点,从森林分类经营的角度对该区进行区划布局,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经营理念设计经营措施,提出规划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以公益林、乔木林地、人工林面积较大,现有森林资源存在林分结构单一、龄组比例失衡、景观效果不足等问题。对现有森林资源加强抚育管理,丰富区域森林植被多样性,以应对森林经营困境。研究区被划分为北部针叶树水土保持林经营区、中部特色林业发展复合经营区、中部石林特色景观绿化经营区等7个经营区。根据各经营区特征,提出对现有马尾松纯林实施抚育间伐、林下补植阔叶树种,对密集的幼龄林进行透光伐,对中龄林实施生长伐,调整林木生长空间等经营策略,以优化研究区森林资源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本文为具有相似自然资源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 潘永, 曹健康, 卢林, 郭亚珍, 庞静静, 闫进晓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46-4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林木育苗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林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总结了林业育苗现状,分析了现代育苗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指出其实际推广应用中有待提高的方面,并提出相应的推广对策。当前林业育苗以常规播种、扦插技术为主,存在质量不稳、效率不高等问题,需加强科技投入,推广嫁接、组培等新技术,推动林业苗木产业向标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现代育苗技术的应用方面,无土栽培可精准调控水肥用量,提高成活率;容器育苗便于管理且移栽成活率高;生物技术可增强苗木抗逆性,其中组织培养能快速繁殖优质种苗。相关新技术在推广中暂面临技术适应性、专业人才培训、资金保障等挑战。基于此,提出加强技术研发与适应性研究,建立示范园区;加大培训力度,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拓宽投资渠道,设立专项基金、提高补贴标准等对策。本文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化林木育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 武爱龙, 杨丽冬, 黄岳平, 庞凯云, 李颖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50-5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构建凤梨释迦组培快繁体系,本试验以该植物的幼嫩带节茎段为外植体,分析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对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分化率,不定芽的增殖倍数以及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凤梨释迦组培最佳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5 mg/L+2,4-D 2 mg/L+蔗糖30 g/L+琼脂6 g/L,诱导率达62.50%;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2 mg/L+蔗糖30 g/L+琼脂6 g/L,分化率达65.00%;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2 mg/L+蔗糖30 g/L+琼脂6 g/L,增殖系数为4.2;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 0.2 mg/L+蔗糖20 g/L+琼脂6 g/L,生根率达83.75%;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在90%以上。综上,本研究建立了凤梨释迦组培繁殖关键技术体系,为其种苗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

  • 裴婷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54-5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街道行道树种植设计策略,本文分析了街道颗粒物扩散的研究方法,行道树种植对街道颗粒物扩散的调控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行道树参数对街道颗粒物扩散的影响。颗粒物扩散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实测、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3种方式,各方法优势、局限性有所不同,数值模拟法是当前研究的主要途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空气动力学和叶片吸滞2种途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行道树种类、树高、树冠形状和密度、种植方式等。不同种类的行道树滞尘能力存在差异;树冠高度、树冠形状会影响街道的通风能力,进而影响颗粒物的扩散能力;不同株距的种植方式对颗粒物浓度的作用效果呈现出非线性特征。未来,可从多参数耦合、多功能权衡和AI方面对其深入研究。本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 生态环境·植保
  • 乌希坤·亚力坤, 普丽群, 母俊景, 李晓阳, 韩张义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58-6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自然教育理念在儿童公园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以乌鲁木齐市儿童公园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自然教育空间营造策略。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儿童公园设计原则主要包括营造适应干旱气候的自然探索环境,强化地形设计与植物配置;突出生态教育内容,构建系统的环境解说体系;设计多层次的互动性自然体验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需求;注重地域文化与自然教育的有机结合,突出地域特色。采用自然的曲线形式,对研究区进行景观设计,将其分为入口综合休闲区、活力科普乐园区、五感体验区、滨水科普体验区、密林探险区与农事活动体验区。植物配置上,以常绿植物为基调,适当增加落叶乔木和花灌木,以丰富季相变化;生态系统科普设施的设计需兼顾地域文化传承、生态友好属性与儿童适配性,将地方传统图案、民间故事等文化符号转化为科普设施的互动特色;结合儿童公园的空间布局设计类型多样化的解说媒介。本文为推动儿童公园设计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 王贤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64-6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常见的园林害虫之一,白蚁阻碍了园林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与传输,进而导致植株生长衰弱,严重影响了园林绿化的整体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园林绿化中的白蚁生物学特征、危害特点及其对经济与生态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提出了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理策略。白蚁身体细长,腹部呈扁平状,口器适合咀嚼,常取食木材等植物性食物;其由工蚁、兵蚁、繁殖蚁等多种角色组成。园林植物的种类、树龄、健康状况均会影响白蚁的侵害程度,遭受白蚁侵蚀的木材内部结构被蛀空破坏,抗压强度大幅下降。白蚁对经济和生态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白蚁侵蚀不仅加速了木材的腐朽损坏,更破坏了园林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策略,有利于降低白蚁的危害。物理防治方面,可通过温度调控、声波驱虫、光诱、障碍物防护等方式进行防治;生物防治方面,依赖天敌的引入和生物制剂的施用防治白蚁;化学防治方面,利用毒死蜱、拟除虫菊酯类和吡虫啉等防治白蚁。本文为系统治理白蚁、提升园林绿化质量提供参考。

  • 刘佳宁, 孙丽娜, 赵星财, 韩鎏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69-7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研究区的碳排放基尼系数、碳排放风险、碳排放强度、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进行计算,以此为分区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碳平衡分区,并提出各类区域针对性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1980—2023年碳补偿率整体处于低位,并逐年递减,2000—2023年研究区碳排放基尼系数均超过0.6;2000—2023年研究区碳排放风险值整体呈逐年升高趋势,空间差异性逐渐明显;1980—2023年,研究区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2023年各地市碳排放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2000—2023年各地区经济贡献系数呈波动变化,生态承载系数整体偏低。依据相关分析结果,研究区碳平衡分为低碳优化区、碳总量控制区和碳汇功能区。低碳优化区包括A区,该地区碳排放呈中高风险水平,碳排放强度较低,经济贡献系数处于较高水平,生态承载系数处于较低水平。碳总量控制区包括B区、F区、M区、D区、I区、E区、J区、C区,该区域碳排放风险基本处于中、高风险水平,碳排放强度较高,经济贡献系数处于较低水平,生态承载系数处于中等及较低水平。碳汇功能区包括N区、L区、G区、K区,该区域碳排放风险呈中、低风险水平;碳排放强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贡献系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生态承载系数较高。依据各地市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碳减排策略,为研究区土地利用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 刘玉坤, 陈宇, 朱丽娟, 石扬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76-7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安全有效的直播稻田杂草防除药剂,以40%苄嘧·丙草胺WP等4种药剂为试验对象,以空白处理为对照,另设处理1(40%苄嘧·丙草胺WP+25%氰氟草酯EW)、处理2(40%苄嘧·丙草胺WP+15%吡嘧·双草醚OD)、处理3(33%苄嘧·丙草胺OD+25%氰氟草酯EW)、处理4(33%苄嘧·丙草胺OD+15%吡嘧·双草醚OD)、处理5(25%氰氟草酯EW)和处理6(15%吡嘧·双草醚OD),测定不同处理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对田间杂草的防效。结果表明,各试验药剂在合理剂量和施用方法下对水稻生长较安全。直播稻田杂草种类以千金子和稗草为主,莎草和阔叶杂草的发生量较少,各处理药后7、14、21 d的株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1>处理3>处理2>处理4>处理5>处理6;药后21 d 的鲜重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1>处理3>处理2>处理4>处理5>处理6;其中处理1~4药后7、14 d对全草的株防效均在97%以上,药后21 d对全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6%以上。综合表明,直播稻田选用苄嘧·丙草胺封闭,辅以氰氟草酯或吡嘧·双草醚茎叶处理,可有效防治田间杂草,适宜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 胡先进, 杜亮, 杨孟池, 王高林, 李程忠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80-8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适宜的水稻机插田除草剂,以水稻品种泰两优1332(试验点1)和玮两优8612(试验点2)为试验对象,选择6%苄嘧磺隆·丙草胺·草酮等12种除草剂,以空白处理为对照,设置处理1(6%苄嘧磺隆·丙草胺·草酮7.5 kg/hm2+6%二氯喹啉酸·丙草胺·吡嘧磺隆9 kg/hm2)、处理2[35%丙炔草酮·丁草胺1.5 L/hm2+(19%氟酮磺草胺0.5 L/hm2+10%吡嘧磺隆0.3 kg/hm2)]、处理3[(60%二甲戊灵·丁草胺3 kg/hm2+60%苄嘧磺隆75 g/hm2)+2%苄嘧磺隆·乙草胺4.5 kg/hm2]、处理4(37%丙炔草酮·丁草胺·嗪草酮1.35 kg/hm2+40%丙草胺·丙炔草酮·异草松1.05 kg/hm2)和处理5(85%丁草胺2.25 kg/hm2+25%苄嘧磺隆·丁草胺1.5 kg/hm2),观察不同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调查杂草种类,计算杂草密度和防效。结果表明,各处理药剂在正常用量下对水稻生长均较安全;稻田杂草有10科13种,禾本科、阔叶杂草、莎草科占比分别为23.08 %、61.54%、15.38%。处理1、2、3、5的总草防效、鲜重防效均较高,总草防效在88%以上,鲜重防效在97%以上;处理3对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防治效果均较佳,在84%以上。综合表明,处理1、2、3、5均可用于机插秧田杂草封闭。

  • 颜军, 傅恩诚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84-8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碱性土壤有效磷检测效率和质量,本研究参考NY/T 1121.7—2014《土壤检测 第7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规定的方法(25 mL比色容器和人工排气),同时利用50 mL比色容器和超声波排气的方法,测定碱性土壤(样品编号:ASA-9、ASA-15、ASA-17)有效磷含量,通过相对标准偏差(RSD)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并分析不同浸提温度(24、25、26 ℃)对土壤样品有效磷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方法的标准曲线R2 均为0.999 9,线性关系良好;测定的ASA-9、ASA-15、ASA-17土壤样品有效磷含量分别在23.8~24.1、53.5~53.9和8.3~8.6 mg/kg,均在标准范围内;RSD在1.99%~3.39%。温度对土壤样品有效磷的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可以将浸提液控制在25~26 ℃再加入浸提瓶;环境温度较高时,将浸提液控制在24~25 ℃再加入浸提瓶。综合表明,本试验所用方法测定的碱性土壤样品有效磷准确度高、精密度好,适合大批量分析测定。

  • 车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88-9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安徽凤阳的气候条件,分析了小麦赤霉病在该地区的发生条件,提出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区年平均气温14.8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912 mm,相对湿度在75%~80%,气候温和、四季变化分明;土壤以棕壤、水稻土和砂壤土为主,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以上条件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同时,玉米—小麦和水稻—小麦等轮作模式为该病原菌创造了适宜的越冬条件,使菌源量连年积累,提高了病害暴发的风险。针对上述条件,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为减少菌源积累,应调整轮作植物并优化秸秆处理;为应对温度、湿度和土壤等因素,农业防治方面,选用抗病品种、合理管理水肥以降低田间湿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免疫诱抗剂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方面,选用丙硫菌唑等高效药剂,交替施用以延缓抗性;收获后迅速烘干或晾晒籽粒至安全水分,并加强存储管理,防止霉变和毒素积累,确保粮食安全。未来应重点利用基因克隆、功能分子标记和遥感监测等技术,以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病害的监测,从而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水平,促进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

  • 生物资源·利用
  • 郭子怡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91-9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道路绿地自生植物在异质生境中的分布特征,本研究以江西南昌红谷滩区与新建区内的红谷中大道等12条道路绿地作为研究区域,调查分析不同生境类型下的自生植物物种组成以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在三类道路中(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共记录到自生植物211种,隶属55科161属,其中次干道包含的物种数量最多;本地物种占比较高,占自生植物总数的70.14%;共记录到7种自生植物生活型,以一、二年生草本的数量最多,为113种。(2)研究区道路绿地被划分为8种生境类型,主要包括绿带—乔灌草、绿带—乔草、树池—乔木等;不同生境类型的自生植物多样性差异明显,绿带—乔草生境和废弃地多样性较高,而树池—乔草生境多样性明显低于其他生境。综上,研究区道路绿地自生植物种类丰富,不同生境类型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存在明显差异。在道路绿地设计与管理中减少人为干扰,优化生境结构,有利于维护自生植物的多样性和城市生态功能。

  • 孙源泽, 张雨婷, 刘淑涵, 刘雨婷, 郭鹏, 罗志文, 艾志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95-9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黑龙江朗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蛾类物种组成,于2024年4—10月采用灯诱法对该区域不同生境(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的蛾类进行调查鉴定,并计算Simpson优势度集中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Jaccard指数,以分析不同生境蛾类昆虫群落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结果表明,4种生境样地内共获得蛾类2 870只,隶属15科71属74种,其中夜蛾科为优势科。灌丛的蛾类群落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分别为0.869 8和3.002 2;阔叶林的Pielou指数最高,为0.894 9。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生境相似性指数最高,为0.692 3。综合表明,蛾类群落结构与植被类型、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蛾类多样性调查有助于制订针对性保护措施,为评估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提供参考。

  • 刘淑涵, 张雨婷, 刘雨婷, 孙源泽, 韩晓云, 罗志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00-10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黑龙江胜山保护区三站林场的昆虫物种组成,本文对该地进行昆虫本底调查,分析其物种组成和优势种,并对不同生境下的昆虫群落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昆虫样本1 873头,隶属11目86科173种,其中鳞翅目最多,有22科69种702头,其科数、种数占比分别为25.58%、39.88%;鞘翅目次之,有19科30种566头,其科数、种数占比分别为22.09%、17.34%。鳞翅目、鞘翅目为研究区昆虫优势目,暗黑鳃金龟、网目拟地甲、燕尾舟蛾、菜粉蝶、孔雀蛱蝶等为昆虫优势种。各生境的相似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草甸—沼泽(0.461)>沼泽—农田(0.412)>乔木—草甸(0.355)>草甸—农田(0.339)>乔木—沼泽(0.313)>乔木—农田(0.274),其中草甸—沼泽生境的相似性指数较高。本文为相关地区益虫保护、害虫防治以及昆虫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 农业信息·农业气象
  • 卜添荟, 任喆, 谢雨欣, 刘莹莹, 诸文韬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04-10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等数据从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和雷达回波分析等方面对2021年9月8日傍晚至9月9日夜间发生在辽宁铁岭的一次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成因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对流过程是在东北冷涡的背景下,由高空急流、中低层切变线以及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共同影响所致,地面辐合线是触发本次强对流天气不稳定能量释放的重要机制。同时,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合适的0 ℃层高度等造成了大范围冰雹天气的发生;本次过程的大冰雹落区与SWAN估测的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大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于出现冰雹甚至出现大冰雹有一定预警意义。同时,本次过程的预警信号发布实行精细化发布策略,为开展针对性防范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 袁学所, 武金祥, 王刚, 郭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09-1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1957—2023年安徽凤阳国家基本气象站冬季平均气温(T)、平均最高气温(MTh)、平均最低气温(MTe)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系数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线性倾向分析等方法,分析近67年来该区域的暖冬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冬季强暖、偏暖、正常和偏冷年型的冬季平均气温分别在4.3~4.7、3.2~4.1、2.4~3.1和0.4~2.3 ℃。相关性分析显示,日照时数(S)与MTe和降水量(R)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1和-0.647,其余气候要素之间大多呈正相关。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表明,1957—2023年研究区冬季TMTh、MTeR呈明显上升趋势,S呈明显下降趋势;除Th外,其他气候要素均存在突变现象。线性倾向估计表明,研究区冬季T、R、S的倾向率分别为0.166 ℃/10 a,8.106 mm/10 a,16.939 h/10 a。研究结果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参考。

  • 农机装备·农业工程
  • 夏中春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15-11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安徽泗县农业机械化在节粮减损环节中应用的现状,指出其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率达98%以上;当前暂存在播种过量、机收损失率偏高等问题。影响农业机械化节粮减损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包括部分技术推广难度大、农机手操作不规范、机械性能落后、农机农艺融合不足、专用装备缺乏、服务组织发展受限以及示范项目与小农户适配性不强等。为推进农业机械化节粮减损,需加强农机应用培训和宣传,提升农户意识和操作水平;推广先进适用、复合种植专用机械,并加大补贴力度;扶持农机服务组织,提供全方位作业服务,强化其主导作用;合理布局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推进机械化深松及粮食烘干中心建设等,以增强示范引领,促进全程机械化水平提升。本文为应用农业机械推进节粮减损工作提供参考。

  • 顾蓉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19-1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智能化技术提升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的途径,推动农田水利的现代化发展,本文介绍了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定义,从灌溉系统、数据检测等方面分析了该系统在农田水利灌溉中的应用实践。该系统是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管理系统。该系统与灌溉系统结合,可自动调节灌溉量,实现精准灌溉和高效管理;通过实时的数据监测与分析,可以预测农田灌溉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灌溉计划,减少水资源浪费;智能控制提高了灌溉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智慧灌区建设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智能调控,提升了农田水利的现代化水平。本文为农田水利智能化管理系统服务于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 农业教育
  • 屈成, 刘芬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22-12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本文通过梳理新形态教材的内涵与形态,包括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分析其知识技能更新迅速、学习内容多样、教学资源共享等核心特征,并结合职业教育涉农专业特点,探讨新形态教材的开发策略。新形态教材具有情境性强、数字化程度高、适配产教融合等优势;其有效开发需依托校企双元合作组建多元化团队,科学制定课程标准并融入思政元素,优化教材结构与内容以强化理实结合,推动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反馈机制构建,同时引入VR/AR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互动性。系统开发涉农专业新形态教材,可提升教材质量与实用性,助力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支撑。

  • 莫言玲, 高晓旭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26-12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适应新农科建设的应用型农林人才,本文提出在涉农高校开设果蔬保鲜妙招与美食加工通识课程。通过明确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构建涵盖教材、数字资源、案例库的教学资源体系;组建由园艺和食品专业教师构成的跨学科教学团队,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融入生产案例与实践操作,结合网络平台开展教学互动。结果显示,该课程试开一学期,选课人数达160人,学生对课程思政落实、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的满意度均为100%,评教成绩为98.03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基于此,果蔬保鲜妙招与美食加工通识课程通过系统建设,可有效普及果蔬保鲜与加工知识,增强学生健康意识,拓宽科学视野,为新农科建设输送多元化人才。本文为相关高校开设同类课程提供参考。

  • 张成孜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29-13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农业人才,本文通过分析农科类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现状,并提出该课程改革措施。部分院校在模块化课程内容构建、课程内容动态更新、职业生涯教育融合及双能型教师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基于此,采取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加强自我认知和环境分析模块的农科专属评估维度;构建课程体系,打造专业教育—职业认知—产业实践模式,推动专业课嵌入职业模块,实施三师进课堂;创新虚实结合、耕读一体的教学方法,开展虚拟模拟与农时实地教学;建设师资队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实践表明,学生职业目标感、就业创业质量明显提升,2024届农学院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1.67%、升学深造比例为41.05%,15名创业学生中涉农占比43.75%。通过改革,提升了学生的行动力和目标感,激发了其服务现代农业的热情。本文为涉农高校类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李启宇, 左星移, 李媛钰, 邸炫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33-13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实践为基础,采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路径。分析发现,当前该专业部分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内容未与时俱进、实践化教学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及课程评价不全面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优化路径。通过系统性改革,推动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了具备深厚“三农”情怀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为相关专业课程优化改革提供参考。

  • 农业经济·管理
  • 严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37-14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了安徽黄山徽州区再生稻生产的必要性,结合再生稻生产现状,指出其发展中有待进一步提升的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推广再生稻生产有利于提高总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稻米品质,同时能有效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农业损失。研究区再生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在种植规模、机械化水平、产业体系、产业扶持力度等方面有待提升。为了推动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户对再生稻种植技术的认识;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引进适用于再生稻收割的机械设备,提高其产量;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品牌建设和农旅融合模式,提升再生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加大对再生稻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补贴,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作用,采取订单化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益。本文为促进相关地区再生稻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参考。

  • 邱信义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41-14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福建政和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路径,本文从研究区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区域优势方面分析高山蔬菜的产业发展现状,并针对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有待提升的环节提出具体对策。研究区自然条件优越,天气冷凉,适宜生产冷凉蔬菜和错季蔬菜;蔬菜产业基础扎实,在种植技术应用、标准化生产管理等方面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交通便利快捷为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外销构建了便捷通道。该地高山蔬菜的种植标准有待提高,种植规模有待扩大,抗风险能力有待加强,市场销售渠道有待拓宽。基于此,提出优化生态栽培技术、引进农业高效栽培模式经验、推进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建设;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生产方式,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建立农业保险和风险保障机制,提升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强化品牌意识,开展线上直播销售等对策。本文为相关地区的高山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