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筛选出适宜山东嘉祥县种植的大豆品种,以菏豆12号、嘉豆119和道秋60等1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以菏豆12号为对照(CK),开展了大豆品种区域对比试验,测定其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抗病性、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2022年区域试验各品种生育期在92.6~107.9 d,株高在56.4~84.3 cm,单株有效荚数在40.4~68.9个,单株粒数在86.8~139.8粒,单株粒重在20.2~28.9 g,百粒重在17.4~29.1g,粒型、种皮色、籽粒光泽度、脐色、紫褐斑率和虫食率等均表现较佳。除祥星4号、祥星919外,其余品种均抗或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和SC-7,产量在180.80~229.08 kg/667 m2。通过2022年区域试验,筛选出圣地16、道秋60、嘉豆119和俊豆12共4个品种,生育期适中,农艺和经济性状表现较佳,产量较高,继续开展2023年的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圣地16、道秋60、嘉豆119和俊豆12具有丰产、稳产特性,两年产量较CK增产 5.06%~6.08%,蛋白质含量在39.83%~41.54%,粗脂肪含量在18.98%~20.97%。综合表明,圣地16、道秋60、嘉豆119和俊豆12 的综合表现较佳,建议参加生产试验。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可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合理协调大豆、玉米植株对光照和肥水的需求。本文结合皖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成效。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大豆、玉米品种;缩小株距,保障密度,选择大豆玉米4:2或6:4种植模式;采取杀菌剂、杀虫剂等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坚持适期、适墒、适深、适式“四适”播种;施足基肥,适期追肥;及时查苗补缺,采取“封闭除草+苗后茎叶喷药”的杂草防除方法,注意做好隔离措施;采取农艺、物理、生物和化学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适时化控防止植株倒伏;大豆及玉米成熟后,采取适宜机械进行收获。研究区2022—2024年推广应用该模式,实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的生产目标。本文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皖北及相关地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为推广滇西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本文结合研究区的实际种植情况,从播前准备、播种技术要点、田间水肥管理、控旺防倒、田间除草、病虫害防治和收获储藏等方面介绍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播种前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缓、利于灌溉的肥沃土壤,选择较好天气进行翻耕松土,深耕以20~40 cm为宜;优选成熟期相近、生长发育较为同步的品种进行种植。在土壤潮湿度和温度适宜的时令,采取点播、条播等方式进行播种;依据大豆和玉米品种特性采用合理的种植模式,包括2行玉米与2行大豆、2行玉米与3行大豆和2行玉米与4行大豆。田间水肥管理方面,施足底肥,追肥以氮肥为主、磷肥为辅;采取化控方式对玉米和大豆进行控旺防倒;通过化学除草、人工拔草等方式进行田间除草管理。针对大豆和玉米常见根腐病、玉米螟、棉铃虫和红火蚁等病虫害,采取物理防治、生物农药防治和生态调控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采取人工或机械收割,适时收获,并及时晾晒、脱粒,当种子含水量低于13%时,包装储藏。本文为相关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基于陕西汉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实践,本文从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播前准备方面,优选耐密植、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强、株型紧凑或半紧凑的玉米品种,以及耐阴、抗倒伏能力强的大豆品种,并进行药剂包衣、拌种或浸种等种子杀菌处理;播种方面,施足优质腐熟农家肥,搭配施用复合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3:2或4:2模式播种,确保播种密度;田间管理方面,采用封闭除草和苗后除草相结合的方式清除杂草,当植株长势过旺、种植密度过大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植株徒长;病虫害防治方面,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深耕、翻土,或在成虫发生期使用杀虫灯等,以有效诱杀害虫,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采收方面,适期采收,晒干入库。本文为相关地区优化种植布局,提升大豆玉米生产性能提供参考。
本文介绍了玉米品种亳乐001的亲本选择及选育过程,并结合其在黄淮海地区的种植特性,总结其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该品种是以dx35为母本,L528A为父本选育的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的玉米品种,于2023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232124)。该品种具有长势良好、品质优、综合抗性好和产量高等特点。其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择适宜播种区域;黄淮海地区一般在6月5—15日播种;种植密度以67 500~70 500株/hm2较适宜;科学施肥、灌溉,确保植株正常生长;土壤封闭与茎叶喷施结合,防除田间杂草;综合防治草地贪夜蛾、锈病等病虫害;玉米籽粒乳线消失,显现特有光泽时及时收获。制种技术要点包括选择适宜制种地区、播种时间及种植密度合理、强化田间管理、适时去杂去雄和收获脱粒。本文为该品种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为应对安徽阜南县玉米种植中出现的生长异常现象,对研究区部分试验点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空秆、秃尖、花粒、缺粒等异常现象展开实地调查与分析。调查发现,异常气候、不合理的播期选择、过度密植及田间管理不善等因素是导致玉米出现生长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了选择适宜播期、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综合防控病虫害、人工辅助授粉与小型无人机辅助散粉相结合,以及适期晚收等应对措施,以减少生长异常现象发生率。本文为提高玉米种植产量与整体效益提供参考。
为探究抛秧稻田稻株分布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本文总结分析了抛秧稻高产栽培技术和作物分布对群体产量的影响。水稻抛秧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合理育秧、形成壮苗;选择带土秧苗抛栽,确保水稻立苗;抛栽时注意均匀播撒,以促进秧苗健壮生长,改善秧苗素质。作物分布对群体产量的影响方面,适宜的基本苗密度可促进水稻分蘖增强,有效穗数增多,从而提升群体产量;合理的种植均匀度有助于植株充分利用光照、水和土壤等资源,减小个体与群体的竞争,构建合理的群体动态,从而实现水稻高产。本文为抛秧稻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为提高石榴扦插成活率和插穗生长质量,本试验以向阳面生长的3~5年生石榴硬枝作为插穗,分别于3个不同扦插时期[A1(2月19日)、A2(3月15日)、A3(4月4日)],对石榴硬枝施用2种生长激素[强力生根剂(浓度分别为2.5、4.0和10.0 g/L、萘乙酸(NAA,浓度分别为50、200 mg/L)],测定插条新梢数量、长度,插穗生根数量、长度及扦插成活率等。结果表明,生长激素处理对石榴新梢数量、长度,插穗生根数量、长度及扦插成活率有明显影响,A2时期施用200 mg/L NAA处理5 min的插穗新梢数量和长度表现较好;A2时期施用50 mg/L NAA浸泡12 h有利于增加插穗生根数量和长度;A3时期施用50 mg/L NAA浸泡12 h在促进插穗成活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综上,施用50 mg/L NAA处理12 h有利于增加石榴插穗生根数量,提高生根长度以及插穗成活率,以3月15日和4月4日的扦插效果较好。本文为石榴硬枝扦插繁殖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为筛选适合在安徽无为市推广的抗性好、产量高的优质油菜品种,以沣油737为对照,选择中油杂39、宁杂158和徽豪油12等12个油菜品种开展展示示范试验,对其生育进程、抗逆性、经济性状和产量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生育进程存在差异,全生育期在225~231 d;抗性方面,各参试品种在研究区当年气候条件下冻害发生较重,菌核病发生相对较轻;经济性状及产量方面,各品种株高在125.1~168.8 cm,单株角果数在180.3~322.3个,产量在1 986.45~3 552.00 kg/hm2;种植效益方面,各品种经济效益在11 918.7~21 312.0元/hm2,以徽豪油12纯效益最高。综合来看,中油杂39、宁杂158、徽豪油12、徽德油88和核优5号的生育期适中、综合抗性表现较好,经济性状和产量性状相对协调。
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抗逆菊扦插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黄花、粉花的抗逆菊扦插苗,以清水处理黄花抗逆菊为对照(CK),测定其冠幅、株高等地上生长指标,根长、根幅等地下生长指标,地上生物量及地下生物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该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黄花抗逆菊相比,粉花抗逆菊对植物生长调节剂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的粉花抗逆菊叶数、根幅较黄花抗逆菊分别增加16.3%、23.2%;黄花抗逆菊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较CK分别增加1.3倍和1.4倍。粉花抗逆菊的地上部分、黄花抗逆菊的地下部分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响应较为明显。主成分分析表明,抗逆菊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响应较为明显。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抗逆菊的地上生物量主要受冠幅和叶数的直接影响,而地下生物量主要受根长的直接影响。
中波紫外线(UV-B)辐射作为非生物胁迫因子,对植物的形态发育、生理生化过程及分子机制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UV-B辐射对植物形态的调控作用(如抑制茎伸长、减小叶面积、改变根冠比等),以及其对细胞膜系统稳定性、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等)、抗氧化防御系统(SOD、CAT、APX等酶活性及非酶类抗氧化剂)和光合系统的直接或间接损伤。植物通过合成类黄酮、花青素等次生代谢物、激活UVR8介导的信号通路以及激活激素调控与次生代谢基因等分子机制,增强对UV-B胁迫的适应性。此外,UV-B与其他环境因子(如温度、干旱、重金属)的复合胁迫常表现出协同或拮抗效应,其作用机制复杂且因物种而异。当前研究多集中于农作物和草本植物,且研究条件多局限于人工环境,未来需结合多组学技术与野外长期观测,深入解析植物响应UV-B辐射的分子网络及其生态适应性,为抗逆育种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为探究药用植物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本文在分析其药用、经济和生态价值基础上,对其景观设计方案中株高和颜色层次设计、季节性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应用实践。分析表明,根据黄河流域河南段气候、温度和湿度等自然条件因素,筛选出棕榈、商陆、马鞭草等适合构建黄河流域植物园林生态带和湿地带的植物,具有独特的药用、观赏、经济与生态价值。在充分挖掘药用植物的多元价值基础上,运用远志、忍冬和夹竹桃等植物递进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增强景观立体感;结合季相变化,运用马鞭草、柴胡和忍冬等进行植物配置,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生态景观带。规划“月季花海区”“金秋银杏展”等,可在植物的特定花期和叶色期形成优质景观。注重休闲空间的设计,在主要游览动线节点设置休憩亭,为游客提供休闲空间。将黄河生态保护与药用植物有机结合,构建药用植物生态景观带,为打造黄河流域药用植物生态景观长廊提供参考。
为研究竹菌共生体系对植物生长以及土壤环境改良效果的影响,以巨菌草为试验材料,设置CK(对照组)、T1(高吸水性竹纤维3 g,竹纤维共生菌7 g)和T2(高吸水性竹纤维6 g,竹纤维共生菌14 g)3个处理,测定巨菌草根系活力、对应土壤微生物含量及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处理组的巨菌草平均根系活力均高于CK,其平均根系活力表现为T2>T1>CK。第30天时,T2的土壤细菌数量最高,为180.67×104 CFU/g,较T1与CK分别提高301.49%和392.69%;T1与T2的土壤真菌数量均在第30天时最高,分别为96.00×104、97.33×104 CFU/g,较CK分别提高317.39%、323.17%;第20天时,T1、T2的土壤放线菌数量较CK分别提高512.82%、698.26%。T1、T2的有效钾含量较CK分别提高99.54%、73.38%,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36.54%、101.92%,有机质含量有所降低。综合表明,竹菌共生体系能够提升巨菌草根系活力,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钾、速效磷含量的促进作用较明显。
采用平板分离培养法和平板拮抗试验技术,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拮抗烟草根黑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的菌株,编号BM-03;通过盆栽试验对该菌株的生防效果进行验证,并对其发酵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平板拮抗试验结果显示,菌株BM-03对烟草根黑腐病菌的抑菌率达52.78%,盆栽验证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根黑腐病的生防效果达78.03%;发酵特性测定结果显示,无机盐对菌株BM-03发酵特性的影响较小,而可溶性淀粉、酵母粉和黄豆粉是该菌株生长发酵的适宜营养物质。优化后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30 g,黄豆粉6 g,酵母粉4 g,NaCl 0.5 g,K2HPO4 0.5 g,MgSO4·7H2O 0.5 g,FeSO4·7H2O 0.01 g,全部溶解后定容至1 L,并将pH调节至8.0,接种量7%、装液量100 mL,于28 ℃恒温条件下进行培养。本研究为BM-03生防菌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为筛选出适用于小麦田高效、安全的播后苗前封闭除草剂,对33.8%炔·氟噻SC等6种除草剂封闭处理防除冬小麦田杂草的防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3.8%炔·氟噻SC 750 mL/hm2对麦田杂草封闭效果最佳,药后28 d的株防效达83.29%,且茎叶处理后98 d的株防效为98.74%,鲜重防效为95.09%,显著降低了麦田前期的杂草基数,封闭持效期长且安全性较好;50%丙草胺SC 1 875 mL/hm2封闭处理28 d的株防效达82.71%,但持效期不长,在茎叶处理后98 d的鲜重防效为72.52%;30%吡酰草胺·氟噻草胺SC 1 200 mL/hm2封闭处理28 d的株防效达78.33%,持效期较长,在茎叶处理后98 d的鲜重防效达93.66%。以上结果表明,这3种药剂均可在冬小麦播后苗前施用,作为土壤封闭药剂进行麦田化学除草,其防治效果显著,且施药后对小麦生长未产生明显药害;其在上海等地区冬小麦田有良好的推广应用潜力,建议结合当地麦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轮换施用。
为探究工厂化循环水驯化模式下的饲料鳜驯化效率,以鳜早苗为试验材料,在长方形驯化池中开展为期52 d的驯化试验,测定鳜的成活率等生长性能,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驯化结束后饲料鳜的苗种规格为43尾/kg,成活率为90.72%,增重率为924.67%,饵料系数为1.07。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该试验下净利润达78 832元,总体驯化成活率>42.43%即可实现盈利。综合表明,该驯化模式具有周期短、操作简单、可控性强、驯化成活率高且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可在生产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为筛选紫花苜蓿的优良牧草单株,试验以德宝、德福等12个紫花苜蓿品种经过5年栽培、2次形态选择的71株变异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其株高、分蘖数等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单株选择。结果表明,71株变异群体分为两大类,分别有17和54个单株;在欧氏距离为4时,将第二大类群分为三类,第一类编号48、42、83、31、45、39、44、52、9、14、7、11、4、6、92、38、86、23、58、15、32、22、41和8共24株单株;第二类1株编号40;第三类编号90、94、19、30、2、93和33共7株单株。不同群体之间的指标比较发现,第三类群体聚集了分蘖数较多、株高较高以及茎叶比较低的植株,节间长较长的植株聚集在第一类群体;第二类群体聚集了干鲜比较高的植株。综合各项指标分析,共选出8株优良单株,编号为2、19、30、33、40、90、93和94,为下一步优质高产新品系的选育提供材料。
为探究黄檗叶绿体基因组中密码子的使用偏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该乔木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区序列(CDS)筛选,排除长度小于300 bp、含终止密码子及重复序列的片段,最终保留52条有效序列;通过Codon W和CUSP软件计算这些序列的GC含量和有效密码子数(ENC),进一步通过密码子偏好参数的相关性分析探究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檗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平均GC含量为39.34%,其中密码子三个碱基的GC含量依次为:GC3(30.32%)< GC2(40.07%)< GC1(47.63%)。密码子偏好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偏好碱基A和U,ENC平均值为49.13,表明密码子使用偏好程度较弱,自然选择压力是影响密码子使用偏好的主要因素。共筛选出10种优化密码子,这些密码子对碱基A和U类型具有显著偏好。本研究为黄檗叶绿体基因工程及密码子优化工作奠定了数据基础。
红锥是重要的乡土阔叶树种及用材树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本文综述了该树种营林造林、苗木培育及管护、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营建混交林有利于提高林分稳定性和病虫害防治能力,合理优化其密度和结构有利于提升人工林质量和产量;该植物苗木培育主要有壮苗育苗、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等方式,有利于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合理施肥有利于促进红锥生长发育;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解析该树种的适应性进化机制,对筛选优良种质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施用化学药剂有利于红锥病虫害防治;红锥适宜生产优质木材,营建混交林对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维持生物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红锥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为探究复合肥和铁元素肥料对四川苏铁生长繁育的影响,2022年在福建三明沙县区淘金山自然保护区和四川苏铁移植园建立试验区,以不施肥作为对照(CK),测定不同施肥量(0.10、0.25、0.50、0.75、1.00和1.25 kg/株)下该植物新叶的叶长、叶宽和叶数;分析复合肥中添加95%硫酸亚铁肥对其叶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复合肥用量的四川苏铁新生叶片生长状况存在差异,施用复合肥的新叶长度、宽度和数量均优于CK,以沟施0.50~0.75 kg/株复合肥生长较佳;在施肥的过程中,添加0.10 kg/株95%硫酸亚铁肥,可防止新叶出现缺铁性黄化症状。综上,施用复合肥的同时添加0.10 kg/株95%硫酸亚铁肥有利于四川苏铁的生长繁育,改善其自然群落的生存环境,进而保护该植物的自然资源。本文为四川苏铁种群繁育提供参考。
为比较不同茎叶部位(上层A1,中层A2)、不同干燥方式(自然干燥B1,50 ℃烘干B2) 和不同材料(叶C1,茎C2)对迷迭香中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以迷迭香上、中层茎、叶为原料,利用70%乙醇超声波提取迷迭香酸,采用随机试验设计,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迷迭香酸含量。结果表明,由峰面积计算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7%,说明建立的分析方法精密度较高。经测定,A1B1C2、A2B1C2、A1B1C1、A2B1C1处理的迷迭香酸含量分别是0.066 2、0.067 9、0.128 9、0.129 7 mg/mL;A1B2C2、A2B2C2、A1B2C1、A2B2C1处理的迷迭香酸含量分别是0.052 1 、0.057 3、0.120 2、0.119 4 mg/mL。说明自然干燥处理的茎、叶中提取的迷迭香酸含量优于50 ℃烘干处理,叶的迷迭香酸含量均高于茎,叶以中层含量较高。
本试验以石榴皮为原料,采用酶解法从果皮的膳食纤维中分离出不溶性膳食纤维(IDF),以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探究果胶酶添加量、木瓜蛋白酶添加量、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水浴时间对IDF得率的影响,并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果胶酶、木瓜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1.00%、1.25%和0.75%,最佳酶解温度50 ℃,最佳酶解时间60 min。正交优化试验确定酶法提取石榴皮IDF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料液比1:25(m:V),纤维素酶添加量0.75%的条件下,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添加量均为1.00%最佳复合酶配比为1:1,酶解温度50 ℃,水浴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IDF得率达47.93%,持水力、溶胀性分别为3.43 g/g、3.45 mL/g。本研究为后续获取膳食纤维并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为分析密集烘烤工艺对欠熟与过熟类型烟叶的影响,本试验以烟叶湘烟5号为材料,设计不同部位欠熟、过熟烟叶烘烤单因素试验,测定密集烘烤工艺处理(T欠熟、T过熟)与常规烘烤工艺处理(CK欠熟、CK过熟)的烘烤能耗成本、烟叶经济性状以及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等。结果表明,T欠熟与CK欠熟能耗成本无明显差异;T欠熟处理的上等烟比例较CK欠熟提高0.43~4.92个百分点,均价提高0.19~0.60元/kg;T欠熟处理的中部、上部叶淀粉含量较CK欠熟降低0.45~0.50个百分点。过熟烟叶应用密集烘烤工艺有利于降低烘烤能耗成本,T过熟处理的上等烟比例较CK过熟提高0.69~5.71个百分点,均价提高0.10~0.53元/kg;T过熟处理的中部、上部叶淀粉含量较CK过熟降低0.52~0.82个百分点。综上,采用密集烘烤工艺烘烤欠熟、过熟烟叶,有利于提高烟叶经济性状、改善烟叶化学成分,可实现欠熟与过熟烟叶烘烤过程的精准控制,为烘烤智能化提供参考。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白芷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白芷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香豆素类、挥发油类、多糖类、生物碱类等,以上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镇痛等多种作用,其潜在作用靶点较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体内的血管活性物质含量、脂代谢及氧化应激调节等有关。白芷可与其他中药联用外敷应用于皮肤病治疗,通过外敷、内服治疗各种疼痛和炎症,可有效扩张动脉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和调节血液黏稠度,对心血管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为白芷生物活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明确贵州贵阳地区大型真菌物种资源情况,本研究采用野外随机踏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该地11个区域的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优势科属等进行调查,研究其大型真菌多样性与生境、气候之间的相关性。在研究区共采集429份菌物标本,鉴定分类出大型真菌215种,隶属3门8纲19目47科107属。在门水平上,担子菌(90.23%)和子囊菌(8.83%)为优势门;在属水平上,多孔菌科(21.395%)、小皮伞科(7.907%)和红菇科(7.442%)等为优势属。在市场调查到红菇类、乳菇类、灵芝类等大型真菌共21种,其中食用菌16种,商品潜力较大。野生菌资源中共有食用菌69种、药用菌33种、毒菌16种;大型真菌生境主要为混交林、阔叶林等,其物种丰富度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菌的种类随着降水量增加而增多。研究区大型真菌资源较丰富,应加强菌物资源采集驯化和人工促繁的研究力度,加快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发挥贵阳地区真菌资源优势,为促进该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采用2017—2023年7—9月安徽砀山县梨树集中种植区域的A、B、C、D、E 共5个果园每日最高温度数据和砀山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每日最高气温数据,通过一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分别建立这5个果园酥梨果实二次膨大期日最高温度气象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这5个果园最高温度预报模型分别为y =1.008 9x + 0.422 9,y = 0.998 3x + 0.649 1,y = 1.013 4x + 0.164 6,y =1.092 7x - 1.761 2,y = 1.000 4x + 0.363 4。模型检验R 2均大于0.9,表明模型预报效果好;5个果园模型预报结果与实况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5、0.5、0.6、0.8、0.5 ℃,均小于1 ℃,且比使用砀山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作为果园日最高温度的平均绝对误差更小,预报更精准;应用预报结果与实况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5、0.6、0.9、0.9、0.5 ℃,均小于1 ℃,预报精准。说明果园最高温度预报模型使用便捷,预报效果好,可应用于实际气象预报业务。
为提高基层气象部门的农业气象服务质量,本文对卫星遥感技术在基层气象部门的基础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其在现代气象服务中的具体应用。应用现状方面,需进一步甄别与分析监测对象,通过产品叠加、算法优化调整等操作,准确定位监测目标;需结合多种遥感模型计算方法、数据源,提高监测精度。在应用方面,主要应用于气象灾害预测、农业生产服务以及环境监测3个方面,其中,气象灾害预测方面,可用于洪水、地质、气象、森林等监测,为防洪救灾、地质灾害、旱情监测、森林防火等提供数据参考;农业生产服务监测方面,该技术可用于作物长势、病虫害、产量评估等监测,助力于推演出作物的长势参数,降低病虫害导致的经济损失,推算农作物收成;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可用于大气环境、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监测,帮助准确评估地区空气质量状态、评价水质等。本文为卫星遥感技术在现代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为满足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硕士(以下简称“专硕”)研究生培养的现实需要,本文探讨了“多学科知识+实践应用”、科技小院、“双导师+专业教师”、产学研一体化等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其在协同创新机制、产教融合、“双导师制”落实等方面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具体来说,构建需求导向型科研体系,共建校企合作等学习平台,优化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山区特色农业创新服务链,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施导师产业浸润计划,构建职业技能强化体系,优化双导师协同机制,建立导师能力跟踪反馈系统,积极落实“双导师制”;实施分类培养体系改革,构建三维能力锻造机制,创新动态化培养路径,强化产学协同育人闭环,共建校内外管理模式。本研究有助于满足农村发展领域专硕研究生培养的现实需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人才。
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对畜禽解剖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必要性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助于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具体改革策略包括拓展教学内容,增加猪蓝耳病、禽流感等频发的传染病观测实验,优化小鼠解剖学实验流程,使其与专业前沿接轨,与企业需要密切结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制作奶牛消化系统三维模型,使学生直观理解其消化流程;深化校企协作,邀请知名企业家、工程师到校做专题报告,并与地方畜牧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多媒体资源,采用在线练习及考试系统,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与协作。实践结果表明,该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有效提升,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为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生态学专业人才,本文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进行改革。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构建合理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培结合等措施,建设优秀教师团队;遵循“有序展开、层次递进、合成系统”原则,建成通识课、理论课、实践课3个层次的精品课程;构建“科技小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科技特派员”三位一体的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平台;鼓励学生扎根农村、扎根基层,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构建“两扎根、三段式、四善用”培养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特色基地等,实现科教融合与多维驱动的协同培养。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使得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服务乡村振兴的综合素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培养高质量生物科学专业师范人才,本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卓越生物教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探索与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以解决产教融合实践教学问题为方向,以目标导向教育(OBE)理念下的专业认证标准为引领,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实践方面,构建科学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强化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相融合;建设“三全育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强化卓越教师培养过程的深度参与;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实践表明,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下,学生受益面扩大,其直接参与教学、科研项目,获得5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奖项等,并在农林科学院、农业公司等共建单位实习,获得了一致好评。本文为培养生物类专业师范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素质提供参考。
为优化涉农高校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本文对该课程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3个方面的教学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基于“学本评估”(LOA)对其评价模式的思路进行设计,并构建形成性评价模式。现状方面,科研协同创新不明显,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双导师制”落实效果不够理想,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优化。思路设计方面,设计形成性评价的总体目标,提升教师形成性评价素养;加强专业发展能力,应用成果档案袋法,收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知识收获、测验、拓展、反思等信息,如学习目标与任务、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学习总结与反思等。模式构建方面,提出研制评价标准、创设评价任务、设计层次提问、协同评价反馈等策略,为深度挖掘新农科专业知识,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价值提供参考。
本研究基于A、B和C共3个调查区共477个农户的实际调研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差异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发现,农户耕地保护认知是多维度、多角度的,B、C区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认知度较高,A区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认知度略低;一定程度上,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越大,其耕地保护的积极性也越高,B区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意愿较强,A区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意愿略低,C区处于中等水平;各调查区的农户均采取了秸秆还田、深松土地、施用农家肥等耕地质量保护措施;部分农户在耕地保护上的认知与行为暂存在不一致性。基于此,提出普及耕地保护政策、完善保护制度体系、激发农户参与积极性、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增强农户的耕地保护意识和技能等耕地保护策略,为保护耕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为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路径,以安徽含山县仙踪镇为案例,梳理其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探讨其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仙踪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独特的民俗风情,通过开发特色景点、举办节庆活动等举措,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融合、人才回流、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及组织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然而,当前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及营销宣传等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针对上述待提升环节,提出完善交通网络、住宿接待、餐饮服务及公共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元素,创新差异化旅游产品;通过人才引进和培训,加强旅游人才培养;通过增强环保意识以及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开发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及构建创新投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化营销策略等路径。本文为促进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及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