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982—2021年安徽淮北市夏玉米生育期的气象数据和产量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法、滑动平均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等,分析了该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2—2021年研究区夏玉米生育期内降水、热量和日照资源均较充足,满足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需求。(2)1982—2021年,研究区夏玉米单产与气象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呈下降趋势,单产年际间变化较明显,气象产量分布较为离散。分析相对气象产量得出,该地区夏玉米产量典型歉年分别为1987、1994、2003、2007和2014年,主要受干旱和雨涝(含连阴雨)等气象灾害影响。(3)气温日较差和降水量是影响研究区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其中乳熟—成熟期气温日较差与产量呈明显正相关(P<0.01);抽雄—乳熟期的降水量与产量呈明显负相关(P<0.05);平均气温、≥10 ℃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对产量影响不明显。本文为调节田间小气候,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为筛选鲁中地区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选用耐密性品种黄金粮MY73为供试材料,设置6 000、6 500、7 000株/667 m2共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农艺性状、籽粒灌浆速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在6 500株/667 m2条件下,籽粒产量最高,为851.51 kg/667 m2;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度较低,分别为192.00、75.83、83.50 cm;茎秆倒数第3节间较短,能够降低倒伏风险。各处理玉米群体籽粒灌浆过程均展现出缓慢起始—迅速增长—逐渐减缓的增长模式,呈“S”形曲线变化规律;灌浆速率呈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均在吐丝后14 d左右达到峰值;以6 500株/667 m2处理的玉米灌浆活跃阶段持续时间较长。综合来看,适当增加紧凑型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可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耐密性品种黄金粮MY73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 500株/667 m2。
谷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能够在干旱、盐碱等地区种植。本文综述了水分、温度、盐碱和重金属等非生物胁迫对该作物的影响。水分胁迫会影响其种子发芽率以及产量形成,其中干旱胁迫下植株通常会关闭气孔,以维持细胞内的水分平衡。盐、碱胁迫会抑制其生长和发育,植株会出现根系生长受限、光合作用受损、抗氧化系统损伤等现象。温度胁迫会导致其植物形态发生变化,高温胁迫出现空粒、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等现象,低温胁迫表现出光合作用受损、产量降低、品质下降。重金属(如镉、铅等)胁迫对谷子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较大影响,对其抗氧化系统和代谢调节具有毒害作用。生产中,可通过选育抗逆品种、调整田间管理措施等方式增强谷子抗逆性。本文为促进谷子的抗逆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结合珠两优5298在安徽安庆地区的种植表现,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2022—2024年,该品种在安庆望江县等12个示范点进行种植,株型直立上翘;生育期130~136 d;平均结实率85.77%、千粒重24.1 g,产量在8 280~9 000 kg/hm2;整精米率较好,米质优良;抗倒伏能力较强。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及早播种(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育苗)、适时移栽、培育壮苗、保持秧田盘土湿润、根据秧苗长势施用“断奶肥”(尿素60~75 kg/hm2),适时防治稻蓟马、恶苗病等苗期病虫害;根据秧苗素质、栽插时间等选择高速插秧机作业,按照设定检查并调试插秧机械,确定栽插株距、取秧量、深度;适时除草(喷施丁草胺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苗期喷施丁苄等药剂进行茎叶防除,苗后全田喷施30%丙草胺等药剂进行封闭);重施基肥(45%复合肥450~600 kg/hm2)、早施分蘖肥(高氮高钾复合肥225~300 kg/hm2)、补施穗肥(氯化钾112.5~150.0 kg/hm2);浅水栽秧、深水活棵、干湿交替促分蘖;大田生长期适时适药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本文为该品种在相似地区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为探究外源脯氨酸对小麦幼苗干旱胁迫的缓解作用,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CK,空白对照;T1,15% PEG-6000;T2,15% PEG-6000+10 mmol/L脯氨酸;T3,15% PEG-6000+30 mmol/L脯氨酸;T4,15% PEG-6000+60 mmol/L脯氨酸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浓度的脯氨酸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光合色素、光合特性、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降低了小麦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保护性酶活性;T3处理的小麦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较T1处理分别增加63.95%、74.42%、67.44%、51.35%。T3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较大,较T1处理分别增加38.16%、27.50%、19.63%。T3处理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较高,较T1处理分别增加47.01%、55.15%、54.87%。可见,外源脯氨酸能够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光合色素、净光合速率及保护性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以脯氨酸浓度30 mmol/L喷施时效果较好。
再生稻是一种实现水稻“一种两收”的高效种植模式。本文结合安徽马鞍山2020—2024年再生稻生产实践,分析了该地区再生稻的生产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2020—2024年,研究区再生稻种植面积增加迅速;主导品种以稻米品质优、抗倒伏为主(丰两优香1号、Y两优911等);再生稻单产实现稳步提升,2024年两茬单产较2020年增加817.5 kg/hm2;从育苗、肥水和收获3个环节集成应用推广体系,创新开展了“两虾两稻”“菜薹+再生稻”“绿肥+再生稻”等生产模式。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投入成本高,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再生稻二茬单产水平有待提高,再生稻优质品种较少,头茬收获碾压率较高;规模化、专业化的稻米加工企业较少,全产业链的开发模式有待加强等。基于此,从支持力度、技术攻关、市场开发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包括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普惠性种植补贴;持续开展专用再生稻品种筛选,推广钢架连栋保温大棚早育秧、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适时机收减损等技术;加快当地再生季稻米市场开发,以品质拓市场、以市场促加工、以加工促生产,切实提高再生稻种植效益和农户种植积极性。本文为推动相关地区再生稻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为考察不同施肥方式对六堡茶品质及茶园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施肥前土壤为对照(CK),分析了常规施肥(T0)、人工埋施配方施肥(T1)及地下渗灌配方施肥(T2)3种施肥方式下六堡茶茶叶产量,全氮等养分积累量,茶叶水浸出物、儿茶素类等茶叶品质指标,pH、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1)T1、T2处理的茶叶产量高于T0,以T2茶叶产量较高;(2)T2处理的茶叶全磷含量较高,T1处理的茶叶全钾含量较高,不同施肥方式下的茶叶全氮含量无明显差异;(3)与T0相比,T1、T2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4)与CK相比,3种施肥方式均提高了土壤基本肥力(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镁、锌、硼)。综上,利用地下渗灌配方施肥能够提高六堡茶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并对土壤环境有一定的改良作用,有利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秸秆离田处置加工生产有机肥,再还田应用,是秸秆肥料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明确水稻秸秆纤维化促腐制肥技术制备的秸秆颗粒有机肥的田间应用效果,在设施青菜上开展等氮条件下不同有机肥及其用量试验。设置处理SOF1(秸秆有机肥3 750 kg/hm2+复合肥525 kg/hm2)、SOF2(秸秆有机肥7 500 kg/hm2+复合肥300 kg/hm2)、SOF3(秸秆有机肥11 250 kg/hm2+复合肥75 kg/hm2),COF(商品有机肥4 500 kg/hm2+复合肥525 kg/hm2),BOF(生物有机肥1 200 kg/hm2+复合肥0 kg/hm2),以纯化肥(复合肥750 kg/hm2)作为对照(CK),测定各处理青菜产量(株高、单株重等)和品质(可溶性糖、维生素C、硝酸盐)指标,以及土壤理化指标(有机质、腐殖质、全氮等),分析秸秆颗粒有机肥对设施青菜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基肥施用秸秆有机肥、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的处理,其青菜叶绿素含量、单株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效果;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有所提高,而抑制硝酸盐的生成。与单施化肥相比,基肥施用上述有机肥的处理,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及全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秸秆有机肥可以部分替代商品有机肥,实现秸秆肥料化利用,起到改良土壤、提升土壤肥力的作用。综合青菜的产量和品质指标,设施青菜基施秸秆有机肥11 250 kg/hm2或生物有机肥1 200 kg/hm2作底肥,可在化肥减量的基础上,实现较稳定的蔬菜产量,并提升了蔬菜品质,具有较好的化肥减量增效作用,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和应用。
为探究牛粪玉米秸秆堆肥与菜园土混配基质对盆栽蒜苗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以堆肥(牛粪和玉米秸秆体积比为1∶1)和菜园土为原料,纯菜园土为对照(CK),堆肥和菜园土按体积比混合配置成基质,设6个处理,T1~T6分别为1∶9、2∶8、3∶7、4∶6、5∶5和6∶4,于2024年8—11月开展蒜苗栽培试验,测定基质的理化性质,播种后30,60,90 d取样测定蒜苗株高等生长指标及叶片和假茎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随着堆肥比例的增加,基质的容重及pH逐渐降低,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度及通气孔隙度逐渐增加;各处理蒜苗株高、假茎粗、假茎长均明显增加,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大蒜素的含量均较高。T3处理的蒜苗生长指标和品质指标均较佳,播种后30、60、90 d时,株高、假茎粗、假茎长、叶重、假茎重、全株重、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分别较CK增加8.5%~22.4%、51.0%~100.0%、25.5%~58.4%、13.0%~38.8%、16.0%~29.0%、15.6%~28.1%、18.5%~36.4%、20.1%~31.2%;叶片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大蒜素的含量较CK分别增加8.4%~27.2%,14.9%~22.7%,36.9%~57.1%;假茎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大蒜素的含量较CK分别增加18.4%~24.0%、15.7%~30.4%、18.9%~30.9%。综合表明,牛粪玉米秸秆堆肥与菜园土混配基质有利于促进蒜苗生长和光合物质的积累,提升其综合品质,以T3处理(牛粪玉米秸秆堆肥与菜园土的体积比为3∶7)的效果较佳,可应用于蒜苗的栽培。
为分析福建福州市仓山区公园绿地的植物多样性,研究采用典型样地法,对研究区长安山公园、清凉山公园等8个公园绿地的植物组成进行调查,计算其重要值、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Jaccard β相似性系数等。结果表明,调查记录植物共304种,木本植物197种,草本植物107种;其中乡土物种109种,国内引进物种95种,国外引进物种100种;樟(Camphora officinarum)、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朴树(Celtis sinensis)和台湾栾(Koelreuteria elegans)在乔木植物和灌木植物中的重要值均较高。8个公园绿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在1.97~6.27,除长安山公园、清凉山公园、高盖山公园外,其他公园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出乔木植物>灌木植物的规律;不同公园绿地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总体呈现草本植物>灌木植物>乔木植物的规律;不同公园绿地的植物Jaccard β相似性系数在0.08~0.40,处于极不相似或中等不相似水平,植物物种组成相似程度较低,尤其是乔木植物与灌木植物,植物配置较为多样。研究结果为相关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的植物多样性水平提升与科学管护提供参考。
本文系统探讨了新自然主义种植理念的内涵、理论基础、特点及其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作用,并分析了该理念下乡村植物景观的营造目标,以其特点为评价标准对河南平顶山市王英沟村、李渡口村、临沣寨等乡村植物景观进行调研评价,并针对性提出景观营造策略。新自然主义种植是一种基于自然理念、生态理念、植物美学理念的景观设计方法,其具有品种多、仿自然、高观赏性、易维护、低成本的特点,在乡村植物景观建设中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生态环境质量等作用。新自然主义种植理念致力于打造“生态友好型”“低碳节约型”“低维护型”“乡土美感”的植物景观。调研发现,研究区乡村植物景观在植物品种多样性、自然美学、观赏性、稳定性、维护难度等环节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此提出了加强乡土植物选择与应用,彰显乡村植物美学特征,营建高观赏性景观,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等策略。本文为乡村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参考。
本文通过解析院落复合生态系统的构成、复合生态系统与景观设计的关系等,全面分析了湖南武冈市枧头村院落景观现状,并提出针对性设计策略。院落本质上是一个以环境为基底,以社会为流通介质的“经济—社会—文化”子系统集合的生态系统。研究区社会子系统中公益事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较少、景观类型单一,宅居景观乡土特色有待凸显;经济子系统景观整体上缺乏变化,生产性景观和辅助生产性景观基本独立分布,二者联系有待紧密;文化子系统中文化资源实际开发利用率不高,相关文化有待融合呈现。基于以上现状,提出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现有空间的综合功能,合理拆解和融合邻里空间,添加“绿色”围墙、竹篱笆、鹅卵石小道等景观小品;强化景观主体性、整体性,设置观景平台,丰富现有场地功能;根据历史文化设计文化景观,增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人文精神等景观要素的运用,采用多样化设计手法营造特色景观等策略。本文为乡村院落景观效果提升提供参考。
本文阐述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二十里店村为例,分析其乡村景观的现状,通过对当地农业、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整合,提出产业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策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保护利用平衡、地域文化保留、多元融合、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民俗特色和丰富的苗木资源,以苗木、农田和养殖业为特色。研究区规划设计以打造休闲旅游村为目标,整合苗木集散中心的优势资源,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融合为导向的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着重强调景观功能的多元化发展,构建体验化农业景观、智慧花木林苗科普园、苗木景观道、数字云苗木平台,发展生态林下经济等,提升旅游景观价值,由一产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乡村景观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上的共赢,从而使乡村景观得到全面提升与长远发展。本文为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景观提升提供参考。
本文结合规划设计实践,对江苏苏州公园进行更新改造设计,从开放边界、场景植入、全龄友好、植物配置、文化传承5个方面提出改造策略。该公园建设年代久远,部分存在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等问题,暂无法满足市民的多元化需求。公园更新改造以开放共享、全龄友好、以人为本和文化传承为核心理念。改造策略具体包括拆除围墙、增加入口、试点开放共享城市公园绿地等,使公园与周边社区有机融合;举办池畔阅读活动,开展林下曲艺欣赏,设立康养平台,营建苏式休闲生活场景;将公园北部结合自然山水设计为静态休闲区,南部结合花坛广场设计为动态活力区,增加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设置无障碍设施等;优化植物的种植模式,丰富植物的空间类型;保留民德亭、法式花园、欧式门柱等历史遗迹,举办传统节庆、文化讲座等文化活动,丰富公园的文化内涵。本次实践为老旧公园功能的全面提升提供参考。
本文以安徽岳西县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现有自然保护地的面积与结构,阐述了其自然保护地的现状、特点,对该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的策略。研究区现有自然保护地6个,其中自然保护区3个,森林公园2个,风景名胜区1个,分别属于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陆地自然公园3类;自然保护地具有保护类型典型性、保护对象珍稀性、保护地功能多样性的特征。空间格局上存在空间结构合理性有待提升、生态网络整体关联度有待提高、保护与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协调、管理制度有待健全等短板,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调整空间范围、适度提升保护地覆盖率、统筹绿色发展规划、健全规范管理机制等对策。本文为相关区域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提供参考。
为提升水质自动监测数据的利用效率,准确识别水质污染关键因子,本文运用Python,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某省控站2021—2023年的水质连续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3个主因子以64.29%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保留并解释原始评价指标,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浊度(Tur)、氨氮(NH3-N)是F1主因子的关联指标,在解释研究断面水质变化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断面的水质存在明显波动,超标时间主要集中在2—3月(冬春季)与7月前后(汛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因子分析法能够涵盖诸如电导率(EC)、Tur、总氮(TN)等单因子评价法可能受限的指标,在综合评估水质、描述水质波动形态、污染程度以及污染持续时间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本研究为水质精准监测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烟草黑胫病是烟草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连作及品种引进等因素导致其发生日趋严重,威胁烤烟产质量。本文阐述了其病原学特征、发病症状、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该病害病原菌为疫霉属,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为初侵染源,其游动孢子可直接穿透植物表皮侵入,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在28~32 ℃,孢子囊产生最适温度在24~28 ℃。该病害在烟草全生育期均可发生,团棵期至旺长期高发,主要为害茎基部和根部,苗期呈“猝倒”,大田期呈“穿大褂”“笋节状”“碟片状”典型症状。发病因素涉及病原菌越冬(存活2~3年,连作加剧积累)、高温高湿气候(田间湿度80%以上持续3~5 d达发病高峰)及根结线虫侵染(加重为害)。防治措施包括选育抗病品种(如中烟100、豫烟2号等高抗品种,K326、云烟85等中抗品种);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间套作非寄主作物,深耕晒垡、高起垄培土、排水降湿等栽培管理);生物防治(利用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等拮抗微生物及大蒜、黄柏等植物源杀菌剂);化学防治(甲霜锰锌、精甲霜·锰锌、烯酰吗啉等药剂)。未来需进一步探究其致病机理、加快抗病品种改良、开发环境友好型生物制剂,并优化综合防控体系以适应不同生产需求。
为研究离心分离转速和时间对氨氮测定结果的影响,参考HJ 535—2009《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设置4种转速(1 000、2 000、3 000、4 000 r/min)和6个时间(1、2、3、4、5、6 min)共24个处理,测定不同浊度水样(4.1、18和30 NTU)的吸光度值,利用Grubbs单侧检验法进行均值检验,计算最佳处理条件的加标回收率;同时比较原水、离心分离、絮凝沉淀和絮凝沉淀+离心分离4种预处理方式对水样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1、18和30 NTU 3种水样最小吸光度测定值分别为0.183、0.091和0.102,对应的转速和时间均为4 000 r/min、4 min;时间结果均值检验G6分别为1.563、1.280、1.524,转速结果均值检验G4分别为1.258、1.333、1.147;经过絮凝沉淀+离心分离(4 000 r/min、4 min)预处理的水样加标回收率在98%~102%;同一水样4种预处理方式测定的氨氮含量高低依次为原水>离心分离>絮凝沉淀>絮凝沉淀+离心分离。综合表明,絮凝沉淀+离心分离预处理方式测定氨氮含量对水样浊度的干扰去除效果较佳,本试验条件下较佳的转速和时间分别为4 000 r/min和4 min。
大鲵作为两栖动物,具有食用、药用等价值。本文结合安徽淮南地区大鲵繁养生产实践,从场地选择、设施建设、人工繁殖、人工养殖和疾病防治等方面总结其繁养技术。大鲵喜阴怕光,喜静怕扰,宜选择环境幽静且饲料资源充足的场地;在可遮光且通风的地下室内建设养殖池,分为稚鲵池、幼鲵池、成鲵池、亲鲵池、产卵池和孵化池;同时配套建设沉淀池、过滤池、净化池等。人工繁殖方面,选择体质健壮、无伤病,体重在2 kg以上的亲鲵个体;在亲鲵养殖池内,实行雌雄比为3∶2配组混养或雌雄隔离分养,养殖密度为1尾/m2,分春季培育(4—5月)、产前培育(6—7月)和秋季培育(8—9月);催产时间以8—9月为宜,水温控制在16~23 ℃;采用流水方式进行孵化,流速控制在2 m3/h,溶解氧浓度>3 mg/L,避免光照。人工养殖分为幼体期、幼鲵及成鲵3个阶段,幼体阶段需控制水温(10~23 ℃)、密度(30~50尾/m2)并严格消毒;幼鲵养殖注重分级管理(6~10尾/m2)和“四定”投喂;成鲵按水温精准调控投饵率(0.3%~10%)。疾病防控以预防为主,寄生虫病(车轮虫等)采用福尔马林药浴,细菌病(疥疮病、肠炎)使用聚维酮碘消毒配合抗生素治疗,真菌病(水霉病)采用食盐浸浴和甲霜灵泼洒。本文为大鲵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巨菌草作为一种天然、绿色的高质优产饲草,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生物量大等特点。文章综述了巨菌草的成分,以及将其用作蚯蚓饵料的优势和对策。巨菌草具有丰富的蛋白质,钙、铁等矿物质,以及β-葡聚糖、果胶等营养成分。其作为蚯蚓饵料的优势包括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可为蚯蚓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分蘖能力强,根系发达,不定根和侧根数目繁多,促进了土壤养分循环,为蚯蚓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其多年生特性(5~15 a)及低成本有机质生产能力(约0.17元/kg)提高了经济效益。然而,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生物降解难,粗蛋白等营养成分变化以及土壤结构改变(土壤板结或孔隙度降低)等问题。基于此,提出通过微生物降解,适时收割;与高蛋白质饲草套作,开发复合饵料;以及加强科学研究等措施,以加快巨菌草的腐解进程,提高其可利用性。本文为巨菌草用作蚯蚓饵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肝片吸虫病是一种由肝片吸虫寄生在动物的肝脏胆管内,引起的寄生虫病。本文对安徽铜陵某养殖户山羊出现的病例进行临床检查,确诊为肝片吸虫病,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2024年8月,某养殖户养殖的山羊相继出现体温升高(39.5~41 ℃),黏膜明显苍白等现象;病理特征表现为肝脏组织呈现多处灰黄色坏死灶,色泽晦暗且质地不均,坏死区域边界相对清晰,胆囊与胆管中存在肝片吸虫的幼虫与成虫;虫卵呈棕黄色,最高的粪便虫卵数为7 500个/g,感染强度较高。治疗方面,轻微型山羊选用三氯苯达唑(10 mg/kg)进行驱虫,并辅以精料及免疫调节剂;重症型山羊选用硝氯酚(5~8 mg/kg)进行驱虫,同时采取静脉输液(脱水、电解质紊乱的山羊)、贫血治疗(贫血的山羊)等针对性治疗方式。预防措施包括每年秋末冬初及春初定期驱虫1次,对羊场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采用焚烧销毁等无害化方式对病山羊进行无害化处理,选择地势高、干燥、通风良好的牧场推行轮牧制度,加强饲草和饮水的源头管控与卫生维护,选用20 mg/L硫酸铜溶液或20%氨水进行灭螺。本文为肝片吸虫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本文分析了安徽歙县林长制改革现状,并针对其改革中有待提升的环节提出具体策略。研究区构建了高效的林业管理体系,全面建立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林长工作体系,加强林长动态管理,及时更新林长信息和责任区域;系统实施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管理责任制,围绕“护绿”“管绿”“用绿”“活绿”4个维度,全面提升生态治理水平;推行“林长制+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大力营造特色经济林,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产业。林长制改革部分存在职责意识有待加强、工作制度有待落实、宣传力度有待加大、体制机制有待创新等短板。基于此,提出适时组织乡级林长开展工作培训,增强林长职责意识;全面落实林长责任区制度,各级林长切实履行责任;加强对林长制工作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关注度;创新基于多主体协同的林长制路径等策略。本文为相关地区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为探究水源涵养林在水质净化中的作用,以安徽合肥蜀山区张公塘水库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模拟降水(酸性和正常),研究不同林分类型(阳坡刺槐林、阴坡柳树林、阳坡柳树林)的林下植被降水吸附量,及其对水样pH及总氮、总磷浓度和土壤pH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降水条件下,阳坡刺槐林、阴坡柳树林、阳坡柳树林的林下植被及枯枝落叶吸附水量分别为2.505、1.206和1.128 kg/m2;酸性降水条件下,阳坡刺槐林、阴坡柳树林、阳坡柳树林的地表水与30 cm土层渗透水pH大小依次为阳坡刺槐林>阴坡柳树林>阳坡柳树林。酸性和正常降水条件下,刺槐林渗透水中总氮浓度低于柳树林,阴坡柳树林的总氮浓度低于阳坡柳树林,总磷浓度相差不明显;表层和淋溶层土壤pH大小依次为阳坡刺槐林>阴坡柳树林>阳坡柳树林。综合表明,3种林分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强弱依次为阳坡刺槐林>阴坡柳树林>阳坡柳树林,研究为水源涵养林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为提升烟叶原料的综合使用能力,本试验以正常加工为对照,开展片烟、原烟润前混配(方案A)和烤前混配(方案B)两种工艺方案的生产试验,测定出片率、长梗得率等7项经济指标,成品水分均匀性,成品烟碱均匀性等成品质量指标,以及大片率等5项叶片结构在制品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方案B的出片率为70.14%、成品产出率为99.96%,采用该方案的烟叶损耗较小。两种方案成品水分均匀控制水平基本一致,略高于正常加工水平。方案B的成品烟碱均匀性均值为3.21%,变异系数为2.32%,叶片结构均匀性SQH1值为5.40,均优于方案A。因此,烤前混配加工模式为较优的加工工艺,其有利于优化打叶复烤经济指标,提高关键指标控制稳定性,提升烟叶综合利用率。
为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对药用植物生态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等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策略。现状方面,部分实验设备较陈旧且数量较少,课时有限,教学内容的设置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实验较少,对学生的实验表现和能力提升的考核有待增加。基于此,提出以下改革策略:整合多方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学基地、科研平台的仪器设备;设置层次化教学内容,将其由易到难设置为基础必修性实验、综合必修性实验和探索选修性实验3个模块;优化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教学,并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进行“学习—思考—探索研究—创新—考查”的多元化考核。本文为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为培养适应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基于OBE理念,对食用菌相关课程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探索实践,形成了以食用菌课程为主线、学生兴趣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完善食用菌相关课程体系,增加食用菌制种学、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学等课程,结合企业需求,成立灵芝品种栽培、黑木耳种质资源鉴定、双孢蘑菇菌种研发等学生小组,对其进行单独或分组培养,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教师能力培训,组建跨学科专业教学团队,融入企业生产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学生直接进入实验室进行菌种选育、病虫害检测与防治等研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课程实验、教师研究室项目完成度与推进度、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考核评价,筛选出具备从事食用菌生产和研究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模式下,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真菌学概论课程成绩及格率在93.2%~93.5%,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学课程及格率在96.8%及以上。本文为食用菌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文对植物保护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引入“认知—实训—动手”三层次教学模式的应用基础进行分析,并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应用基础包括3个层次,在认知层次,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在实训层次,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数据操作等方式,培养实践能力;在动手层次,通过创新实验、科研项目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改革实践方面,认知层次融合专业理论知识,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实训层次强化实践技能,设计具有植保特色的实训项目,完善实训设施和师资队伍;动手层次推动跨学科创新实践,促进科研项目与实习相结合,组织参加跨学科竞赛活动。此外,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强调结果性评价,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建立综合评价档案。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产生了良好的效果,90%的学生熟练掌握了该课程常用工具的实践操作技能,如序列比对、进化树构建和生物数据库的使用等;累计16个学生团队凭借课程学习成果申报并获批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本文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信息化的智慧植保人才提供参考。
为培养高素质生物专业人才,本文对普通生物学课程学情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该课程开设于大一,部分学生自认为生物学基础一般,较难跟上教学进度;部分课堂教学方法较单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整体学习兴趣不高。基于此,开展针对性教学改革。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知识图谱,通过以先学带动后学等方式,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创新教学模式,实行科研—教学双导师制,实现“课—赛—研—产”一体化;重构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动植物和人的相关研究、微生物和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加设疑导学、情境导入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实际生产进行联系;优化考核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考核占比提高到50%,增加对学生自学能力、价值引领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实践表明,该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明显提高,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本文为类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为适应智慧农业发展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本文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分析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当前,农业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学科交叉融合度不足,较难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基地且实践效果较难评定,大数据实践教学开展程度不深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如下改进措施。优化课程设置,增设跨学科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运用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打造线上线下智慧化教学平台;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深化校企合作,利用校企共建模拟农业生产的场地搭建大数据实践平台,邀请企业专家作为外聘导师;完善评价体系,设置知识掌握(40%)+实践能力(30%)+创新素养(20%)+职业素养(10%)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实践表明,该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本文为适应大数据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为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AI)在实验实践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本文以普通植物病理学创新实验课程为实践场域,探索AI赋能实验实践教学“师—机—生”协同应用的具体路径。通过案例对比分析与系统设计,构建了涵盖AI互动教学平台、知识引擎、创新设计助手及个性化评估的“四维”应用模式框架,并实施了AI赋能实验教学活动。具体路径包括打造基于AI的互动教学平台,使用DeepSeek R1大模型,经过层层调试,开发了基于Python的植物叶片病害严重度计量软件,准确率达97%;发挥AI知识引擎和创新设计助手功能,开发了涵盖病害调查抽样图示、基因组序列提取、猕猴桃病害图像识别小程序等具体应用场景的小工具;利用AI完善反馈与全过程评估机制,对学生实验完成度、创新作品设计等进行全过程考核,并提供针对性辅导。实践表明,AI辅助教学班级的学生活跃度、学习成绩和创新成果产出均明显增加,且开发的工具被应用于科研实践,可有效提升实验实践教学效果。本文为农科及其他实验性学科的AI赋能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为探究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县域帮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本文以2012—2023年中国知网收录的460篇县域帮扶领域相关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其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机构合作、关键词聚类及共现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县域帮扶领域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之后发文量明显增长;研究机构分布较广泛,涉及各类型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密度较低,东北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为主要研究力量,机构间合作较少;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揭示“精准扶贫”“县域医共体”为核心热点,研究主题涵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等十大聚类;突现词分析表明“精准扶贫”等近年关注度较高,“分级诊疗”热度持续较长。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未来县域帮扶需调整优化帮扶机制,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为探索山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路径,以皖南山区祁门县祁山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研究区通过制定扶持政策与产业标准规范、发展多元经营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建设特色基地,在农业规模化发展中取得一定成效,暂在耕地细碎化、土地流转机制、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机械化应用及产业化程度等环节需重点关注。为此,提出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整合分散土地实施全流程农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耕、种、管、收”一体化服务;完善农地资源流转体系,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向经营主体集中,推动规模化和规范化经营;强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提升其产业链带动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立足山地地形,聚焦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通过试点筛选适配机型与生产工艺;强化产业链招商,构建“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依托地理标志产品实施品牌化战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策略。综上,山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以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目标。
本文以安徽无为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近年来研究区通过推进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农机服务主体、补齐育插秧机械化短板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机装备结构向大中型、智能化优化。然而,其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规模、从业人员素质与技能水平、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提出强化政策扶持与示范引领,以培育壮大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加强人员培训与校企合作,以提升服务能力;优化人员配备与培训,加强乡镇农机管理机构建设;加强跨区域作业协作与服务保障,强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等策略。本文为区域机械强农战略落地提供参考。